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设使说他不藉着作法驱遣鬼神而能够自力消除地震、台风,那依旧是意识境界,与解脱无关;况且这样作干预因果,舍报后仍是必定受到护持戒法的大力菩萨所责罚而难脱生死。事实上,漏尽通以外的五种神通都抵不过业力,因为这五种神通都是三界之中的有的法,不离三界的境界,不能让我们出离三界,不能让我们免除生死的轮回。出离三界生死需要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有三种,就是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到布施度时,心中生起烦恼了!因为:我口袋里有钱很好,为什么叫我拿出来利益别人?第一度他就通不过了,这就是乐处于无明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六度具足,缺了一度就不行,而且有次第性,后面也会说到次第性: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是忍辱的基础,六度有次第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修行人的角度来说,欲界天乃是消耗福报的地方,众生辛辛苦苦于人间持戒行善而积集福德,应该是为了累积成佛的资粮,以此资粮利益众生而成就来世更大的资粮以成就佛道。但是众生却因无明所障,而跟错了师父,信受了未悟的师父说:「做就对了,不必求悟。」此句话就足以断送众生法身慧命。譬如慈济人努力做利益众生的事,此乃佛道成就的前方便,藉此来累积将来见道时应有的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修善时,就是等于除了刚刚的欲施、供养三宝、坐禅,还有读经、供养父母其他的善事,都可以把它归类于这里的修善;当然也包括了六度里面布施之外的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修学般若。若修善时是修集福德,乃至修除性障。“若读经时”,当然很清楚的这就是在从我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于佛菩萨所留下来给我们的经论,依之于思惟之后,再如之而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果道理的正确了解,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作一件事情以前,要先判断它是善事还是恶事,然后再去作。能判断事情的善恶性质以后,也要确实了知,作恶业会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到布施度时,心中生起烦恼了!因为:我口袋里有钱很好,为什么叫我拿出来利益别人?第一度他就通不过了,这就是乐处于无明的人。修菩萨道的人一定要六度具足,缺了一度就不行,而且有次第性,后面也会说到次第性:布施是持戒的基础,持戒是忍辱的基础,六度有次第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盘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菩萨于持戒中不断地修习正戒,不断地知道戒相以及戒的原理,而能够发起不可思议的精进,就会在教法里面渐次地通达。即使在三贤位中,也能够透过通达位的菩萨、入地的菩萨来为我们演教圣法,来得到心里面种种的安慰与调伏。 譬如说圆教的经典,《华严经》等等,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位菩萨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为法不顾自己的身命,他一位一位善知识不断地求法,他听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五住位略修禅定及禅定知见。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七住位的修证即大乘佛法的见道——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七住位的修行非常重要,因为七住位是见道位,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大乘的见道就是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也就是说,菩萨从十信达人转入十住位,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位持戒,乃至六住位修学般若,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教导参禅的正知见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真心,也就是找到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佛法大意。七住菩萨可以现前观察祂的运作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因此明心的七住菩萨也可以称为七住达人。菩萨七住后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来就是我们人自己,我们人就是因为有持戒的这个清净业。譬如我们人都会知道,人跟人之间不应该互相杀害,因为我们有道德感;不像动物,有时候一个事情,或者一见面,牠们就互相厮杀了,那就是畜生;人是不会互相这样子,因为人有道德感,所以才成为人。如果说天,祂是修了十善业;修了十善业之后,有的人瞋心很重,他就成为天阿修罗;如果他没有瞋恨心很重,还修忍辱的话,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初住开始布施,二住持戒乃至五住修禅定,于五住位转入六住位;于六住位修般若,建立佛法的正知见——所谓的五蕴十八界虚妄,有一真实心不虚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等等,于六住位熏习后转入七住;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禅,于因缘成熟时,破参明心找到了第八识,发起了般若的智慧,以及依第八识的立场来观待蕴处界虚妄,再加上善知识摄受,七住,转入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进不止。五住位略修禅定及禅定知见。六住位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七住位的修证即禅宗之开悟明心,证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之真实心——如来藏。禅宗之开悟明心,往往不用语言文字,学人以一念相应慧便觅得自心真如——如来藏识。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大乘的见道。由已亲证自心真如故,同时断身见、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香尘,《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一般人常会以为贪著香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香尘的贪著对于修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龙树菩萨于论中也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贪著香尘的过患。过去,有一个阿罗汉经常到龙宫为龙王说法并接受供养。有一次,阿罗汉受供后回到住处,将他的钵交给沙弥徒弟去清洗;由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亲证生命实相的道路上,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自我一点一滴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等六度万行实践,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上勤加练习与累积。想要亲证无始劫以来自性清淨、不生不灭、出生万法及储存每世所造业行的真心—如来藏,需要将五阴十八界之功能知见了解透彻,且藉由观行勤加练习,当菩萨种性者定慧福德具足时,即会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而明心开悟。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文殊师利!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言:‘我必当得成佛道。’复次,文殊师利!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央掘魔罗经》卷4)说明如下:“又,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知道山中有金子的缘故,所以才要在山中去开采金子,而不是在树上开采金子,因为树中没有金子的缘故。就是这样子啊!文殊师利菩萨!众生知道一切有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