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13、心不放逸常修忍辱14、为涅盘果持戒精进15、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16、见退菩提心生怜愍17、能救一切种种苦恼18、能观生死所有过罪19、能具无上六波罗蜜20、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21、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22、知无常相、不惜身命。23、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24、为诸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戒当然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嘛!戒不是以如来藏为体,因为如来藏不受戒,祂也不可能持戒,因为祂从来就不会犯戒,你叫祂持什么戒?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这样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世间的财物是无常,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拿来布施而做出无量的利益,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要悭惜这些无常之物而不布施呢?有智慧者还应观察:世间如果有持戒、多闻的人,由于持戒和多闻因缘所产生力量的缘故,可以获得人天乐乃至阿罗汉果,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却无法因为证得阿罗汉果就远离饥饿口渴等苦。证得阿罗汉果了还是没办法的,只有往世的布施使他成 三摩地

2018-07-22

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应该要具足几法才能做得到?”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会很困难、很缓慢;如果自利也能利他,就会很迅速;因为在利他之中也能自利,自己的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所以应该要追求自利、利他兼俱,所以善生童子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布施给畜生,将来会得到百倍之报;布施给一个破戒的人,将会得千倍之报;如果布施给持戒的人,将会得十万倍之报;而布施给初果以上乃至佛陀,则都是无量倍之报。所以,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就不会执著于放生的功德而不肯放舍。也因为人是道器,更有透过修行而进步的空间;所以,与其将所有的资源投注于畜生的身上,不如投注大部分的资源给更有潜力 三摩地

2018-07-22

这类根器的有情,当然也不愿意如同前面讲的下根器的人,得要等到堕落三恶道,再由阎罗王来救赎;同时他在行善持戒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去观察说,持戒行善之后,虽然可以保住人天之身,可是那却是不究竟的,因为仍然在人天轮回的缘故,还是会有种种的苦。所以他就会这么想说:难道这就是佛法吗?可是他的知见说,佛法是要能够让人家了生脱死的,那假如像这样长此以往之后,还是免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再来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怎么记载阎罗王这个身份:【菩萨摩诃萨远离身口意恶业,常持净戒,一向正求如来净戒,示现一切凡愚童蒙众生持戒威仪,为教化成熟犯戒众生故,菩萨具足成满一切清净功德,正趣菩萨趣,而现受生地狱、畜生、饿鬼、阎罗王及诸难趣,令彼众生离恶趣故,而实菩萨不摄彼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在另外一种翻译本版的《华严经》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由于有第八识如来藏能够记持业种,有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在各趣,而让众生有彼此之间的互动、有杀盗淫的恶行、有布施、有持戒、有互相帮助的这些相应人世间福德的善行;可是这些杂染业,终是会让众生,在没有办法断除我见乃至明心,乃至地地增上成佛之前,不断地在人间、在三界六道轮转;这样子的轮转,彼此之间,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所以在《梵网经》里面,在讲到 三摩地

2018-07-22

师兄要真想这一生学佛有所成就,能够往生,不妨好好研究一下观无量寿经的净业三福(注2),对照净业三福好好去做,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严持戒律,真正转变自己的内心和外行,在此基础上好好念佛,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呢?上面是后学的一些真心话,希望对师兄能够有些帮助。后学打字较慢,限于时间和精力,就写到这吧。祝愿师兄早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自他两利!惭愧 三摩地

2018-07-22

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 三摩地

2018-07-22

那除了知宿命定之外,还有所谓的生因定,什么叫作生因定呢?就是说菩萨在修种种的行的时候,他一定要先在外门广修一些布施、持戒的业行;如果他在广修这些业的时候,如果他能够心心念念的想要获得菩提的实证的时候,他就逐渐会产生修学正法的因。这是怎么说呢?也就是说很多人对于正法、对于第八识如来藏的实证、对于大乘的明心与见性,事实上他并没有喜乐,因为他对于的内容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一个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显然要能够修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一定是要能满足十信位;满足了十信位之后,这个时候他开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萨万行,他才能够逐渐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事实上就是在成就菩萨的身力。所以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成就呢?佛陀就说是初修三十二相 三摩地

2018-07-22

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如说:布施法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大类。若是单说一般的财施与无畏施,这是属于人天善法,所得的果报是在欲界世间的五欲果报,含摄世间的善业之中;而一般的人天善法的法布施,也有这一分的果报,同样也是福业所摄。也同样是菩萨应该要随分修学的,因为菩萨必须以此福业为基础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娑婆众生心性刚强难调伏,所以对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会不厌其烦地说关于戒行方面的因缘与果报,说啊:“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有一个譬喻说到,好像有一个人带著很多人要去远方,这个人把远方的路线指示出来了,其中有人迷失了正道的方向,走到岔路去了,这位有智慧的人追著走向岔路的人叫唤他,让他可以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如来对于众生的教导的法与次法也是 三摩地

2018-07-22

而正是因为菩萨之能够与众生同住、同行的缘故,众生因为看到菩萨的行谊,心中生起了大信心,进一步知道说:佛法僧三宝常住的道理,也随着菩萨教化之下多闻熏习,而更能够行于布施、持戒等度;菩萨就是在庄严众生的同时,而得到了一分的福庄严。所以你看,菩萨就是在利益众生之中,修集一分的福德智慧庄严;再以之进一步再去利益更多的众生,辗转再得到另一分的福智庄严,所以才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说,从持戒等五度来出发,依然可以看到五度而同时具足六波罗蜜的;也就是说,六度是互相含摄的。 (原标题: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三摩地

2018-07-22

而在持戒的事相上,修忍辱又是如何呢?譬如说,商场上常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明明是有机会可以在众生那边得到种种的利益,可是眼看假如这样作,众生就有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损害!某乙因为奉持戒律而不侵扰众生,乃至不杀害众生、不偷盗众生财物等等,所以就忍着不去用会伤害众生的方式而得到利益。从表面上看来,当时的某乙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受到损失,可是却因为持戒与忍辱的配合, 三摩地

2018-07-22

持戒之中也是有智庄严的。有的人觉得:持戒很单纯啊!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不就是不应该做的就不要去犯啦!可是问题是: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就叫作犯戒?从何处说来有损他不利己的状况?而进一步说,犯戒与否或者是说轻与重的依据是从根本、方便、成已三者,学人得要先了解其中的意涵,才能够自我判断犯戒与否、是轻是重?然而这个部分只是在讲持戒遮止的部分的一般共相而已。又 三摩地

2018-07-22

念戒二字,除了念持戒的功德的意涵之外,进一步其实还包含念时时持戒不犯。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的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的缘故,某甲不犯其中的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的一分或多分的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的不饮酒,看起来对 三摩地

2018-07-22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