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讲得太复杂,单单说五戒之中的不杀、不盗。某甲过去世持不杀之戒法,今世感得身体健康、寿命长久;过去世持不盗之戒法,今世感得所有的财物能够自在受用,不为他人之所侵夺,这当然也是一种福报。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这一分的威德是够大的,可以为人化解偷盗乃至伤害的因果的话,那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质而言,这个部分,与前面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當我們福報很好的時候一定也要努力積極地行布施和持戒,因為如果不趁早累積福德,也許有一天風水輪流轉,換我們受苦了。所以不管修到什麼階層,福報好不好,就像佛陀說的:「修福是不嫌多的。」繼續努力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就對了。(2011.8.30舊版)電視弘法第十九集講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出生下來就非常的苦命,都沒有吃過一餐飽飯,後來也出家了,即使他後來證了阿羅漢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持戒不犯,譬如持五戒不犯可以保住人身,加修十善业道就可以生到欲界六天去,所以念戒不犯就会有保住人身的福德,念善法戒就一定会行善而出生了来世往生欲界天的福德。持菩萨戒不犯,未来世仍然会是菩萨,因为戒体还在,终会有遇到而得亲证般若的因缘,也是大福德,是福德庄严。为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大乘法的实证,一定先要有大福德,行法也是有次第性的,要按部就班的来,所以菩萨到涅槃彼岸的修行,得要从布施开始,然后才次第有持戒乃至般若波罗蜜。菩萨布施时不求内果报、也不求外果报。内果报是布施时心有所求:我现在布施了,应该会让我变得很健康,都不要再生病。一旦生病了,就怪天、怪地、怪佛、怪菩萨,这就是求内果报。求外果报就是布施时心中期望三年、五年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一种人是施主胜,譬如这位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很淳浓的信心,不夹杂异心异见而绝对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具足了布施、持戒、闻慧,所以他布施时也能为人略说佛法,那就是施主胜,因此而在来世得到殊胜的布施果报。所以布施的三种不同,会使人得到不同的胜果,这也是诸位应当了解的。〖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为什么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讲记佛陀教导你不要执着,但是同时也要告诉你: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的果报。虽然不必执着,但你总不该懵懵懂懂的去布施。老是说未来世可以得上妙果报,到底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来世受报的。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上面这个佛典故事得知,布施给佛法僧三宝,果报不可思议啊!这也印证了另一部经的开示:【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由于难陀以少物,自手殷重布施及发愿,所得果报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便为难陀授记,于二阿僧祇百劫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8集学佛为什么要持戒?>周正铭老师 (原标题:“戒”是如何形成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戒有分为以上这几种,但是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学戒要持戒,这个持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学佛要持戒,这个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当然就是指菩萨戒。所以学佛要持戒,是以菩萨戒为主,并不是指五戒,当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萨戒。从菩萨戒的名称,很明显的它是针对在家众,跟出家众的菩萨所施设的戒。什么叫作菩萨呢?菩萨有分为圣、凡,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