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再来则是无色界天境界,必须要有意识安住在无色界天境界当中,才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才能够有无色界的有情。然而,意识在这四天已经极为微细,是意识细心;乃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意识更加微细,已经是极细心。但是都不离第七识意根,如果离了第七识意根的话,意识就无法现起。又如果没有第八阿赖耶识执持无色界天的业种,就是异熟种,也不会有有情能在无色界天出生,领 admin

2018-11-03

无色界天元无中有以无色故。中蕴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随其先业应托生处。所感中有即如彼形。若天中有头便向上。人傍生鬼横行而去。地狱中有头直向下。凡诸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犹如天眼远观生处。言月期至者谓纳胎时。难陀有诸女人。或经三日。或经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缘经久期水方至。若有女人身无威势。多受辛苦形容丑陋无好饮食。月期虽来速当止息。 三摩地

2018-10-14

为什么呢?因为学得了四禅八定的功夫,坐脱立亡后,必定往生色界或无色界天;当定福的果报享尽了,又得回到三界中轮回受生。譬如古代石霜禅师入灭后,寺中僧众想要推举禅定功夫很好的首座来当住持。但是九峰勤禅师却不赞同,他说:“先得勘验首座亲得先师意旨否?”后来首座就说:“香烟起处,如我不能坐脱立亡,我就是不会先师意。”炷香点燃了,火刚熄, admin

2018-08-07

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漏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 admin

2018-08-07

   从佛法理论与实证的角度看,一贯道最多只是相当于佛法中关于人天善法的部分,论其死后往生理天的境界,才只是欲界天里第二天的境界罢了,都还及不上色界天与无色界天。一贯道所说的解脱,也不是佛法所讲的解脱,而其所讲的道—明明上帝、老母娘—宇宙与人我的根源,也完全不是佛法所讲的道──世界与生命的本源──真实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n admin

2018-07-23

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漏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无色界天境界,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方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方有无色界有情;然意识于此四天已极微细,名为意识细心,乃至非非想天意识名为极细心,要皆不离第七识意根。若离第七识意根,意识不得现起,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能起故,以意根为根故。意根非自在心,不能持无色界天业种(异熟种),要依第八识阿赖耶方能现行运作故(此理详见平实居士所著《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人们刚断气、呼吸心跳停止,称为初死位,除了造大恶业趣向地狱者,和生无色界天者外,一般而说,第八识是当意识觉知心完全断灭之后,才进入正死位中。所谓的正死位,是指如来藏已经舍离了五胜义根,但是还没有完全舍尽色身,一直到中阴身现起见闻觉知之前,就称之为正死位。第八识的舍报,渐渐移转到中阴身,等完全移转到中阴身时,就完全舍报了 三摩地

2018-07-23

以致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离开生死轮回。有的人也许又会这么想:啊!太好了,来世能够快乐生活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而我也希望世世都能够这样快乐的生活着。所以就开始努力的去修福。正当你努力修福的过 三摩地

2018-07-23

人间如此,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色界天、无色界天也都是如是,都是因为如来藏之本来存在,永不坏灭,能集藏一切善恶业种子,所以使业种可以现行,而去到未来世受种种的善恶业果报。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破坏,就必须先下堕地狱受长劫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进一步来说,就算能够离欲发起四禅八定,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也还是「上漏为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境界。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三摩地

2018-07-23

八、长寿天:《亲友书》说为无想天及无色界天,无想天为色界四禅天中的第四天,无想天天人若不中夭,其寿命长达五百劫;生命存在期间全无意识,寿命将尽时意识方现起,一现起随即结束此一期生命,所以不可能修行。无色界有情寿命,不中夭者,短如一万大劫,最长可达八万大劫;此境界之生命存在期间虽然有意识,但极微细,且不动其心,恒常安住定境中,因此也不能修法。以上说八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三摩地

2018-07-23

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以及因为定而产生的神通,这就是三界里面的有。当一个人知见不正确,追逐这些东西的时候,魔就会投其所好,示现某一些神通的境界,来引诱参禅或修定的人。修行的人如果能够一心出离而不受它的引诱的话,魔就会示现恶劣恐惧的境界来吓唬人。所以魔境的出现,大多属于让人快乐喜欢的境界,藉以引诱我们进入它 三摩地

2018-07-23

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不知灵觉心之虚幻而执定境中之灵觉心为不生灭心。三界有情因五蕴四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我执的贤圣都与众生同住於三界中,但却是已离三界生死的。至於俱解脱的修证,其实仍是因解脱慧而得解脱果,非因定境、定力而得解脱生死。这是说,外道修行者,假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定境坚固具足者,能往生於非 三摩地

2018-07-23

四空天属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人不但离欲,而且由于其已经断了身见,不再执着色身为我,敢于舍弃色身,所以没有色身,是纯粹的精神存在。3、学佛所需要的定力层次上述禅定次第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讲甚深难修,要具足九次地定,很多人会觉得遥遥无期。其实不需畏惧,因为定力修行的过程与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一样,是要次第渐进的,而且定力修行本身只是佛法修行的一部分,只要满足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36条/7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