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杂阿含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七住位菩萨明心了,就有实相般若智慧,而阿罗汉不知不证实相法界;乃至菩萨修到等觉、妙觉,还是有上士,因为还有诸佛超越于他,只有诸佛才是无法超越的,所以称为无上士。诸佛的第七个名号,叫作调御丈夫,调就是把众生加以调柔降伏,御就是加以教导,调御众生不光是靠智慧,还要有大福德,威德很大而成为大丈夫;能行一切人所不能行,能忍一切人所不能忍,能说一切人所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有智慧的人都可以透过这些,来观察这些魔所化现的人。不仅道理如此,圣教也是这样说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例如《楞严经》就有这样开示,我们看佛陀在《楞严经》中怎么说。佛说:【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地藏菩萨用祂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经证得圣果解脱了,地藏菩萨便问这位出家人:是否曾经接受过一位屠夫供养,而未曾为他说法呢?那位出家人非常惭愧的说:确有这件事啊,因为那时候我是学习小乘的法教,只考虑到自己的解脱,所以并未为众生说法。当时受了人家的供养,却未曾为他说法,现在心里想起来,还是很不好意思呢。为了了结这段因缘,我愿意再到人间走一趟,去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了解空相,并不是代表有智慧,更不是代表解脱。因为四大皆空它是一个现象,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怎么回事呢?能够探索空相背后的真实含义,那就叫空性;懂得探索空性,那就进入了大乘佛法的世界了!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44集四大皆空怎么说?>正伟老师(原标题:什么是四大皆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进入了这些附佛法外道修学之后,其实不但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或者在佛菩提道中得到真实的智慧以及安乐;反而在跟随了外道的老师、师父修学了外道法,花费了无数的金钱、精神之后,所种的却是毒田;不但不能够增长福德以及智慧,还努力精进淫、怒、痴等等的愚行,还自以为是在修学至高无上的法门,甚至因此造下未证言证、毁谤三宝等大恶业,而落得在三恶道中长劫受苦的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因为众生有种种的贪、瞋、痴,烦恼尘劳的心行,广说有八万四千种烦恼,所以佛陀就教导众生,如何以八万四千种波罗蜜多智慧法门来对治这八万四千种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能够以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去除烦恼、了生脱死。譬如《华严经》中所说的:【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八)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又譬如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佛菩提智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够证得菩提。因为菩萨所要证的菩提是佛菩提,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智慧,像比方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这一些的智慧,使得佛陀因着这个智慧,也具有了无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业报是什么,他的因缘是怎么样,他的根器是如何,往往都是完全的掌握的;也因此,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的教化,都是会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为这个众生作最好的安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修学禅定、不停地打坐,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而出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而出三界;这就是说,声闻佛法、缘觉佛法也是要靠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的生死轮回,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讲记:「我释迦如来曾经说一切诸相就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因此就不是众生。须菩提!所有『如来』都是说真话的人、说实相语言的人、说如如之语的人、说不欺骗语的人、说前后不异语的人。须菩提啊!如来所得到的法,这个法无实也无虚。须菩提!如果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好像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完全不了知五尘外境一样,但是其实如来藏大智若愚,具足非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而且妖怪们都知道,只要吃了唐三藏的肉就可以长生不死;这又是将唐三藏来譬喻如来藏的另外一个体性——长生不死、不生不灭。所以《西游记》中人物的角色,和八识心王之功能还蛮匹配的。由此可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对大乘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菩萨一直都有救护众生的猛利作意,能够克服各种艰难与痛苦、难行能行,因此能够让众生在实际上获得真正的救度,使得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更加增上,具备无限的方便善巧,并且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与功德,这就是出生大悲心的第三个原因。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修行菩萨六度法门,使得烦恼障与所知障逐渐消除与清净,成就种种智慧三昧,也成就不可思议的大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菩提的修行,十信位进入初住位之后,要修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学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习般若波罗蜜!终于明心开悟了,般若正观现前,亲证了法界的实相,这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菩萨在七住位所证得的智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然后次第进修,在十住位时可以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这样十住位的修行,就称为习种性的菩萨!表示说这位菩萨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说:有些衆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急于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进入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涅槃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叫作「声闻乘」,就像是小小的「羊车」,只能载他自己一个人出离三界火宅。另外有一些衆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中国的佛教节庆,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和发展的信仰特色。不过,佛教对节日的看法和世俗社会不太一样,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个月的六斋日或十斋日,也都算是节日。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是丛林极为重视的四大节日,而一般信徒则于六斋日、十斋日自行持斋、诵经、礼拜,甚至举行放生植福。自古以来,佛教最重视怀恩报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十金刚心:名后十心,即回向位:1)坚信心,2)正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正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智慧心,10)不坏心。九)十发趣心:空一切空,法入心内无不是空,此属空观。十长养心:心内流出一切诸法,无论念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如幻化,此属假观。十金刚心:不出不入,又出又入,即不生不灭真如法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证而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