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生的愿,因而常在生死苦中出入。所以菩萨在证得三三昧之后,于常常利乐有情,还是有愿的。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知道菩萨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舍利弗就說:「孩子啊!你住哪邊?難道你沒有父母嗎?」婁沙迦說:「以前父母對我說:『孩子!我們被你累死了!』從此之後,我就再也沒見過他們了。」舍利弗就問:「那孩子,你願意出家嗎?」婁沙迦就說:「像我這樣不幸的人,有誰願意收容我呢?」然後舍利弗就把這個小孩帶回僧團,讓他出家。雖然婁沙迦出家了,可是因為業報所感,他的缽裡面只要放入一湯匙的粥,旁人就會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一世修学佛法,不断布施种福田,死时就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死后就是开始收割福田的果实了,就以此世所种的福田为依,当然可以快快乐乐的离开此世;所以念施、行施的缘故,使人舍报时心无罣碍,绝对不耽心堕落二恶道中,也是将要去到下一世收取此世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果实了。念施的人可以有此善报来成就世世的道粮,当然要念施。为什么要念天呢?人之所以生天,必有大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非常饥渴而又求死不得,偏偏又是非常长寿。如果生在欲界天、色界天,长寿倒是好事;如果在人间有权有势又有钱,长寿倒也不坏,如果他很健康的话;可是如果在地狱,又大苦恼、又饥、又渴,又要常常受刑罚,最好是赶快舍报离开,千万不要长寿。但是杀生、造作五种恶事的人,一定会堕落到地狱,饥渴受罚之下还很长命,真的痛苦不断。来世还要接受恶色、恶力、恶名,他在地狱的色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有个人正好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你仍然存在的当下,就证实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境界:实相心自身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永离两边而且本无生死、体无生灭,这才是住于涅槃的实际,那个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死后永断,不能去到未来世,这就是坏,所以不真实。众生听懂了,再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法呢?如来藏是真实法;你闷绝了!或你将来死了!祂不死,还在。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意根与意识都断灭了,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是真实法。这样就是为众生条分缕析加以分别。详细的解说就是分别说,你为众生详细分别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法,就是以法布施。第四种法施是宣说四倒而不放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他们不是活着时布施,是死后布施,但在医师判定为脑死时,他是不是真的脑死?这是大有问题的。像我们有位同修,医师宣布说他脑死,已经走了,就向她的配偶说:是否可以把帮她维生的管子都拔掉?让她死亡?她同修问我,我说:别忙着做这件事,弄个不好,你可能会成为杀人!等我去看了再讲。这位被医师判为脑死的植物人,我进了加护病房,却可以方便与她沟通;因为我有道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把财物抓在手里,死时全部不情不愿的交给子孙,或者欢欢喜喜的交给子孙,结果是子孙一世很好过,但下辈子的你很难过,因为此世不行施的结果就是来世无福报,你到底要哪一种?所以我的看法是:一部分留给子孙,一部分布施出去。这样也对得起子孙:我有留财物给你,没有全部布施出去。我总是有留给你,就算是你来要债的,我这世把债还清了。但是我又有部分布施出去了,布施出去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以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还没有到结算的时间,生利息的时间还没有完成,所以得要结算的时间到来时,才能得果,当然是死时结算而去下一世收受果报。布施给畜生时即是布施于贫穷田,因为牠这一世不能回报你,而你在来世将会得百倍之回报。如果布施给破戒者,不管是在家、出家的破戒者,你布施后,来世也得千倍之报。换句话说,如果供养他一万元,来世会得到一千万元,这生意真好做(大众都笑)。先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财施者: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得解脱分就是断贪、瞋、痴,贪瞋痴就是三界法;如果有人不能专精一心的——一心就是专精而心无旁骛——来观察二个部分:一、生死的过程中有种种的过失,二、涅槃中是究竟安乐的。如果不能这样子如理作意的观察生死与涅槃,努力的惠拖、持戒、多闻以后,还是无法发起解脱分的。处在生死之中而不能出离,是有过失的——咎就是指原因—&md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还没有到结算的时间,生利息的时间还没有完成,所以得要结算的时间到来时,才能得果,当然是死时结算而去下一世收受果报。布施给畜生时即是布施于贫穷田,因为牠这一世不能回报你,而你在来世将会得百倍之回报。如果布施给破戒者,不管是在家、出家的破戒者,你布施后,来世也得千倍之报。换句话说,如果供养他一万元,来世会得到一千万元,这生意真好做(大众都笑)。先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其实不是金刚,因为比烂泥滩里的泥巴还要软,死后就烂光了,根本称不上金刚;他们的三昧耶戒,我在《狂密与真密》中详细的破斥了!他们的三昧戒并不是真的三昧耶,与禅定的修证完全无关!纵使真的依禅定而施设三昧耶戒,也仍是世间戒,与佛戒无关。假使有人真的证得四禅四空定具足了,他说:你想要随我修四禅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设了一些戒法让你受持,你得发誓:如果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家都知道,财物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前何必费尽心机,乃至用不正当手段,而广聚钱财呢!为什么?因为今世广有钱财,乃是过去多生多劫布施的结果,于今世因缘成熟成为有钱人;乃至有人布施给真正的出家人,以此福德,作为来世求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的福德资粮。在《贤愚经》卷3里,有一真实故事,叙述着有人供养世尊油灯及发菩提愿,后来为世尊授记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