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佛教是什么的内涵性议题,则是依贤首法藏之判教,讨论佛教之教、理、行、果的内涵。换言之,如果有人穿上僧服、住在寺院、口说佛法名相,那么他就是佛教的法师吗?就是宣扬佛法吗?就可以使人解脱吗?就可以成佛吗?上述的答案很明显的:都不尽然如此。因此,讨论到底佛教是什么,以辨认真佛教与假佛教之差异,在末法期确实具有时代的重要意义。外道化、密意失传与道次第混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守护持佛法藏。17.不堕一切诸恶道中。18.生于人天不以为难。19.不离见佛。20.不离闻法。21.不离供僧。22.得识宿命。23.生净佛土。24.生生之处诸根具足。25.得三十二相庄严之身最为上主。26.种陀罗尼根本种子。27.作无断辩智因。28.得智人眷属。29.集大智因速疾得法。30.不起不正忆念之心。31.舍离一切世间财施。32.得藏辩才无尽。佛经原文:佛言。阿难。若有菩萨善男子善女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守护持佛法藏。17.不堕一切诸恶道中。18.生于人天不以为难。19.不离见佛。20.不离闻法。21.不离供僧。22.得识宿命。23.生净佛土。24.生生之处诸根具足。25.得三十二相庄严之身最为上主。26.种陀罗尼根本种子。27.作无断辩智因。28.得智人眷属。29.集大智因速疾得法。30.不起不正忆念之心。31.舍离一切世间财施。32.得大~法藏辩才无尽。阿难。菩萨法施。有是三十二功德名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知诸世间悉皆如梦,观一切佛现差别身悉皆如影,知所说法音声语言悉皆如响,现见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善能积集最胜行愿,普遍智慧,清净,善巧随顺,究竟寂静,善入总持种智境界,具足无畏诸三昧力,勇猛精进遍修诸行,住法界际,获明智眼,到一切法无所住处,修习无边智慧行海,到智波罗蜜究竟彼岸,得般若波罗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65、苏州三峰汉月法藏禅师。一日,法藏禅师阅读古代尊宿之语录,怃然叹曰:宗乘中事,自问理会也理会得,说也说得,只是一事未在,敌他生死不得。(跟我的转变相同。不明心性,学佛无益。)于是便在祖师像前烧香燃臂,自誓道:倘得彻悟,愿不惜身命,力弘祖道。(我亦此愿)从此开始行脚参方,遍扣名宿,时间长达八年之久。法藏禅师曾经参究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公案,可是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来智眼,观察彼等有佛法体,结跏趺坐寂不动摇,于一切烦恼染污之中,如来法藏本无摇动,诸有趣见所不能染,是故我今作如是言:‘彼等一切如来,如我无异。’善男子!如是如来以佛智眼,见一切有情如来藏。善男子!譬如以天妙眼,见于如是恶色恶香诸莲花叶缠裹逼迫,是以天眼见彼花中,佛真实体结跏趺坐。既知是已,欲见如来,应须除去臭秽恶业,为令显于佛形相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此法。尔时世尊以偈颂曰譬如贫人家内有珍宝藏主既不知见宝又不能言穷年抱愚冥无有示语者有宝而不知故常致贫苦佛眼观众生虽流转五道大宝在身内常在不变易如是观察已而为众生说令得智宝藏大富兼广利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复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3〈供养三宝品第17〉中说: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你的心念呢,越是想要做这个衡量,你的如来藏给你的分数就越低,这个法界的体性就是这样的,如来藏服务你、照顾你,从来祂都是认为这是本份事,从来祂没有想说要建立祂自己什么样的功德,因此你要随顺众生,也要随顺自己的因缘,不用去操心你所能够成就的功德法藏。因缘来了,你应该要如何去护持佛法,你就该如何地护持正法;因缘要你用功,你就该专心地用功。当一万个这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早年孤零,命运乖张,既缘佛释,深入法藏。观察五蕴,习于禅定,通小乘义,觉非究竟。遂辞唐界,独步西行,梵天异域,求大乘经。强梁官隘,无垠瀚海,狼虫虎豹,叠相为害。出乎九死,终得无碍,天人相拥,否极泰来。达彼佛国,师从戒贤,寿德俱高,相期久焉。遂学瑜伽,一十四年,法义既精,能破诸难。名满天竺,不期而然,君民共护,法幢高悬。无遮大会,一众塞言,般若鞠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经》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生西方世界的愿已经有了,那你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去随善知识熏习,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譬如说,法藏比丘当时为什么要发那个愿?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而这种种庄严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乃至说,极乐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唯识论中经历五个位次,方成佛果)七、结论个人因为这几天在法藏寺讲经,心力不足,故对于此题没有大的预备,说不周到的地方很多,请各位扶教,要详细请阅大乘经论可也。前来所说很为粗浅,打动各位耳目,抱歉万分!愿各努力。(原标题:怎样来学菩萨道-----虚云老和尚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念佛、去念《阿弥陀经》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念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生西方世界的愿已经有了,那你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去随善知识熏习,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譬如说,法藏比丘当时为什么要发那个愿?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而这种种庄严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乃至说,极乐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做火供,有时是十几盘,三、四十盘的大麦,倒进一个大桶里面烧,那是以外道法的火供方式作供养,当然供养的都是鬼神,诸佛菩萨都不受这种不如法的供养,所以佛门四众都不应效法藏密以外道法方式作的供养。也不可用酥粉来涂抹塔或佛像,更也不可以用牛奶、羊奶来佛像。也许你们会想:哪有人这么奇怪,用牛奶在洗佛像的?我说有啊!而且还有人用酥油洗神像的。假使因缘成熟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付法藏经云。阿难比丘。化诸众生。皆令度脱。最后至一竹林之中。闻有比丘诵法句经偈云。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见之。阿难闻已。惨然而叹。世间眼灭。何其速哉。烦恼诸恶。如何便起。违反圣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谛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尔时比丘。即向其师。说阿难语。师告之曰。阿难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像是阿弥陀佛以前当法藏比丘的时候一样,他在佛前发愿,他希望他的世界可以无比的殊胜,乃至于六道的众生都可以来到他的国土。也就是说,他让所有的众生来,而且这里面,大家就没有三恶道的苦,远离一切苦又可以寿命无量;一切的庄严殊胜即使是有具备天眼的有情,用他天眼来观察可以知道许许多多的殊胜,但是也没办法究竟观察极乐世界所有诸法的功德。也就是说,你即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如果要供养三宝应该注意哪些事?佛开示如下:善男子,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只有如来才能将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告诉大众,一切天、人、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都要随从如来的教导,所以没有人可以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一者,唯有佛对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