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第四章第四节<心经与禅宗祖师公案之关系>心生灭门者,始从七转识之染净熏习作用,进言法界实相理体之阿赖耶识,明言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乃是七转识之根源,名为如来藏。又倡言一心唯通八识心王之说,谓若主张众生皆唯有一心者,则此一心唯可说为阿赖耶识,将七转识悉皆纳入阿赖耶识一心之中。又言阿赖耶识一名者函盖第八识如来藏与七转识,将此不生灭 | admin 2020-06-08 |
|
无为法有六: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虚空者虚空无为也,谓真如无为无作,不起世间杂染作意,体如虚空,故名虚空无为,简名虚空,法处所摄,非所谓非情非心、一无所有之虚空也。《成唯识论》云:「此理相寂,说为涅盘,非此涅盘择灭为性;故四圆寂(四种涅盘)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意谓「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无住处涅盘」皆指真如本体;然本来自 | admin 2020-06-08 |
|
(《长阿含经》卷21)就是说,这些物质损坏之后,还有所谓的空旷的时候——就是中间都没有任何的物质,而且这时间也非常的久远,没有办法去计算的时间的久远。接下来它还说到,空劫之后还有什么呢?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长阿含经》卷21)就是说,在空劫之后,这个世间就开始初起——渐渐有开始生起的时候,而且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五观堂所说的就是说,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有五种观察。这五种观察呢,是从唐朝道宣大师他所作的一个内容,他的内容是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要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到说:这个饮食来之不易啊,它是从檀越之处来供养的,所以要衡量自己 | admin 2020-06-08 |
|
论中的意旨大略是这样说的:如果身为国王的时候,不应该加诸苦痛在子民的身上,也不应该断除他们的性命,应该要远离刑罚;以正确的道理以及方法来教化他们,并且要以正法以及财物来饶益他们;应该要依于原来本有的国土来努力自给自足,不应该以暴力侵夺他国的领土;对于自己的子民,要想办法让他们止恶修善,并且应当看待子民有如父亲对待儿子一般;对百姓而言,要言而有信,不 | admin 2020-06-08 |
|
经文说: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受。这是和受戒的目的有关。如平实导师开示:八关斋戒的受持目的是为了未来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缘,由于能成就出家的因缘,所以就能在未来世得到有余、无余涅槃的因缘。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 | admin 2020-06-08 |
|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 admin 2020-06-08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admin 2020-06-08 |
|
在佛法里面这个饮食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有情为什么会在这个世间轮回生死?而轮回生死就是因为我们对于世间有种种的贪着。而且贪着的内容除了我们对饮食的贪着之外,事实上我们还有种种心理上的贪着。譬如说,我们吃了好吃的食物,这个食物对我们来说,不是食物本身这个物质的受用而已,事实上我们还有受用种种心理上面的饮食。所以,饮食就佛法来说,我们有所谓 | admin 2020-06-08 |
|
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 | admin 2020-06-08 |
|
往生以后立刻获得无生法忍,位在初地至八地。须臾之间历事十方诸佛,次第受记而回到极乐世界,非常迅速。上品中生是摄受不害怕第一义而尚未证悟的菩萨根性之人。因为他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理解第一义而回向发愿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的紫金莲花台住宿一个晚上,第二天花开见佛闻法,第七天得不退转,修一小劫以后才进入初地乃至第八地,比上品上生人迟很久。上品下生人, | admin 2020-06-08 |
|
这样的光明相好和化佛,没有办法完全清楚的说出来,要靠忆想的人自己心地之中能够很分明的看见。看见了无量寿佛的这一个庄严身相,就同时看见了十方一切诸佛。这不是说在看无量寿佛的这个身相的时候,同时跟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重迭在一起。无量寿佛的无限广大的身相和无量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充满了观想者心中,已经没有剩余的空间可以容纳十方一切诸佛身相。但是,如果十方诸佛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众生之五阴受苦乐,而透过卵、胎、湿、化四种情况来展现。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正法、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众生之五阴受苦乐,而透过卵、胎、湿、化四种情况来展现。所以受苦者,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admin 2020-06-08 |
|
出家的实义菩萨,他对于他的出家弟子,要如何来调伏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怎么说: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弟子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也就是这三藏十二分教 | admin 2020-06-08 |
|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修得三禅——身心受乐定,无法舍离,所以世尊说:唯有圣人能舍。如果诸位将来有一天进入三禅的时候,有明心见性过牢关的功德,你才能舍它。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以后过牢关的功德,证得三禅,你要舍离三禅的身心之乐很难舍,这就是色界爱的结。乃至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定,这种境界很多外道以及佛门里面,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以为就是涅槃,但它不是涅槃。现代的人要修得 | admin 2020-06-08 |
|
瞋恚的断除,比如说有一天遇到个很要好的同修,跟他介绍我们这个法有多好,可以明心见性;可能这个人当面就骂你: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敢说你能够明心见性?你是大妄语。当众就骂了,这个时候你有无生气的念头?如果无,那就是你真的瞋恚断了。可是瞋恚断了还会有余习,比如说你当下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瞋的余习。有时又觉得他好可怜:明明是真的,你不相信。你觉得他好可怜,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