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末学不清楚这是哪位菩萨说的,因为是转帖中摘的)从以上开示中,我们已可以大概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把这个我找出来了。末学再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应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去观察我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习气所致,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其实都会带着种种我见在运作,而我们毫不自觉。末学试举一例。如观察吃早餐中我是如何以种种身口意行表现出来的:我感觉我 三摩地

2018-07-23

唯识观行是明心后的一种深细的心行—观所取与能取空,末学尚未触证真心而不揣浅陋地野人献曝来略说一些初浅的验供同修们参考。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 三摩地

2018-07-23

又导师在《楞伽详解》第五辑(第10~12页)中说:「俱生身见为俱生我执?-?-妄想身见故名分别我执,见道所断之我见」,据此则身见即我执。(第10页)「对于五阴之见闻觉知性及能取六尘性,生于我见,执我不舍?有此我见即生我执」,据此则我见非我执。(第11页)「此二种俱生我见,极细难断;阿罗汉依自思惟,能断后者?-道种智中说:『此二我执细故难断』」,据此则我见即我执。(第12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既然我是假的,我们苦苦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意识我死后就断灭了,虽然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在,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如来藏躲在什么地方;而且下一世的意识已是另外一个全新的觉知心,色身也已是另外一个了,我死了就死了,这与断灭有什么区别?下一世如来藏生出另外一个有情,其修行好坏,福报大小,乃至是享乐还是受苦,那是别人的事情,与当下的我有 三摩地

2018-07-23

这只是师兄自己的认为吧?这些问题要以佛菩萨论的说法为准。3.我见引生的贪嗔痴等劣根无明心行这些烦恼的根源还是我见;如果只修伏这些烦恼而不断其根源,无法证得解脱。如外道修得四禅八定,便可伏贪嗔痴等烦恼,但仍无法解脱。4.末学的我见也未断,无法回答;引用玄奘菩萨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去再举个例子:1、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会立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   (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居士─----------------------------辨正3、《楞伽》云:「意识(离念灵知)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此段文句显示出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乃易起易断之法,故与分段境界相应,不离分段之境界。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而离念 三摩地

2018-07-23

由南传佛法至今奉为最究竟佛法之《清净道论》中所说以观,则知二乘菩提非唯在大乘法中已广被误会而失其真传;乃至在专弘解脱道之南传佛法二乘法中,亦已被古今二乘声闻比丘所误解而失其真传也。由是缘故,今造此书,开示蕴处界我之实义,并示行门之说明,使二乘法中之利根读者可以据之而作正确之观行,以益末法时世众多茫然难证之大师与诸行者,并藉此引发行者对大乘般若实智 三摩地

2018-07-23

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妄念觉知的第六识--意识;连同前五识,这六个识在我们死亡时会跟着灭亡,在中阴身阶 三摩地

2018-07-23

永离凡夫性的意思,是说已断除三缚结,永离三恶道——永远都不会再造作使自己沦坠三恶道的事——名为断除异生性。异生性的意思是说,心中的种子仍有使他堕落三恶道成为异生有情的功能,舍寿后或未来世中仍会沦坠于三恶道中,不能永远离开三恶道异生身的缘故。这就是说,由于他心中仍有受生于异类旁生的恶业种子存在,是说他仍然会造作害人、谤法、盗法、 三摩地

2018-07-23

但他是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解脱果。什么叫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讲此有故彼有,这正是众生轮回生死的原因啊!因为这个无明所以就有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六识;因为有六识、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中说:人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五欲之贪是欲界中的平常事,眼睛一张开所见的是色尘,耳听是四面八方的声尘,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行、住、坐、卧都在触中。所以,如此难缠的欲界五尘贪染,要怎么降伏呢?弥勒菩萨为我们开示:【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chèn)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佛陀开示: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着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让所有的众生乘载他这个般若船,甚至是超越我们现在二转的般若船,直接成就了一切种智的大船,乘载的当时人道中一切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典上的这个事情是佛说的,没有可怀疑的地方,佛就是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沉不住气!这是同修对我的指责!有天,在家里,看到同修又将木板床打的一个个洞似的,已跟同修讲了好多次:不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可以选择放在其他的地方。您若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就轻一点放,这样皮带上的铁片才不会敲打在床板上,使木板上出现一个一个的凹洞。结果同修根本不把我跟他讲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四?做四种善事,会招致恶果,哪四种呢?一者,为胜他故,读诵典。二者,为利养故,受持禁戒。三者,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四者,为于非想非非想处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恶果报。第一种,为了胜过别人而读诵典。人家一天念佛一万,我偏偏比他多个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场吹嘘:我啊!一天念佛二万声!以前初学佛时接触某位善知识,听他常说我阅藏三遍!还特别加重 三摩地

2018-07-23

发现到这一点,就开始消除自己内在的取着,无论是对于外我所还是对于内我所的取着都开始松动,于是面对外在的种种事项随缘而行,因内在的坚持已没有。所以修行不能倒果为因,将他人修行过程中内心松动后展现出来的随缘特质认作标准,不考虑自己内在的变化而强行修理自己,这就把本来解脱的功德展现,固化为一个信念,如此就错会了。修行的重点在于渐渐看见,并活出,否则再好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长阿含》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 三摩地

2018-07-23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优婆塞戒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