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里面说:在一生当中,如果能够持七天的八关戒斋,也就是作过七天出家人的生活,没有其他特别重大的罪业,那这个功德就足以让佛不堕入恶道,而且往生到天界享受诸般福报。意思是说,光是能够依止声闻戒而出家,他的福德、功德就已非常不可思议了!如果我们更发起大心要自度度他,不但要证得四果阿罗汉,还要能够成佛,那我们就要修行大乘的佛菩提道,也就是菩萨道;菩萨道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中文里面,居士这个字本来是指学有专精,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佛教传入以后,居士这个称呼就变成了专门指修行很好的在家佛,才有这个资格被叫作居士;譬如说在维摩诘里面,维摩大士就被尊称为维摩居士。譬如说在《维摩诘》〈方便品〉里面说到: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所以在中国古时候,有所谓居士十德的这种说法,意思是说,在家的佛,要有十种德行才能被叫作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些都是因为弥陀世尊的悲愿特大的缘故!有兴趣的同修,可以拿典来看一看就知道了。所以,过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弥陀世尊的西方净土就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多人发愿往生的地方了;这种情形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受这个善良的习俗影响,甚至在佛当中,彼此打招呼也都用阿弥陀佛来称呼,是用来提醒彼此往生西方的愿心。既然西方净土如此之殊胜,要怎么样才能去呢?在《观无量 三摩地

2018-07-22

中国佛教,从开始的时候,就已是大乘佛法西方净土法门盛行的地区,代表我们本来就是属于大乘佛法,甚至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根器。对于佛而言,有生则必有死,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注定了日后有过世的那一天;就好像十二因缘支的最后生缘老死,有了此世的出生,就注定了此世会有老、死、忧、悲、苦、恼。而在此世由于有无明,无明出生种种的善恶业行,连结着此世的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里面,说到我们要报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佛、法、僧三宝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使得我们要感恩他们,要信仰他们?那么到底对我们来说,三宝最直接的恩德是什么呢?我们生生世世生活在生死的大海之中,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彼岸。世上所有的智慧与宗教,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唯有佛陀出世,所传授的佛法、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佛、法、僧被称作珍宝呢?佛在中说到,有长者问佛: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大乘本生心地观》卷二)是说有一位长者问佛:我等不了解为什么要说佛、法、僧为珍宝。希望佛您能为今天上的大众,也为了未来对三宝恭敬信受的一切众生,解说这个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说法的根据就在《旧约圣》的〈创世纪篇〉(英文叫作Genesis),里面纪录着一神教的上帝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创世纪〉中这样说: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大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很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过去了。天主说:天下的水应当聚在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里说: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大方广佛华严》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是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是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 三摩地

2018-07-22

亲证如来藏此后,你可以用见到中央大殿的基础一世一世修学下去。你应该要先证此,而不是说要先通此。因为究竟通达此,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作得到的,那是诸佛所共证的。想要能够初分通此,当然先要依照世尊祂老人家的开示,要先在六度中去广修福业,在六度万行中把三福净业一一具足;然后才能进一步亲证本来就是清净的祂,也就是第八识或是如来藏。这样才可以称为真正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典,乃至专门研读某一部典;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可以一通、百通。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到底是哪一部?一般人都只会在的表相上,再加上世间曾熏习的种种法,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通了这一了;然后他以相似的方法了解以后,他就敢说我又通了另外一部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 三摩地

2018-07-22

《楞严》中提到:【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楞严》卷四)世尊要阿难尊者于六根中,先选择一个根门,固定一个根门深入去观察,目的是要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因为这六个根门的运作道理是类似的,而这样一门深入可以达到入一无妄,彼 三摩地

2018-07-22

再加上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作为依止,如果说这个人已可以修得人天善法不堕恶道,那就已算可贵了。然而,即使说一直都在人天往返,其实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说实在的,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可爱的事。所以,佛在《譬喻》里面作了以下的譬喻:【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所说》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卷一)。表面上看,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差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在佛世之时,一般而言,都是听佛上座说法之后,得空闲处而自己去观察、思量法义;亲近善知识听闻法,并不需要有课诵,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课诵的形式。虽然典是在佛示现入涅槃之后才集结的,为了令后世学人能够精进的办道,典中也常常说应当要读诵、受持等等。所以,课诵就能够作为学人精进用功的一种方便,因为课诵的时候就好像说还在听佛说法那么一般。一般课诵是把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说明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前五度的修集福德,再加上六度的正确般若知见的熏习,在福德因缘成熟的状况下,自然就会有机会亲证法界实相;然后你才会知道真正佛法的内涵,再随分生生世世之中进一步去修证它。那么,什么叫作五度修福慧?财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宗又叫作法华宗,它是宗奉《妙法莲华》为根据,而判断说世尊的一代佛法分为五时三教。世尊的一代教法分为五时,是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跟第五个法华涅槃时。这个宗所判的第三跟第四位的位置应当是颠倒一下的。三教的部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天台宗流传了一些论典下来,譬如说《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等;可是这个部分对一般人而言,往往是义趣过于玄妙 三摩地

2018-07-22

绝大多数的人在享受父母供养的好日子过完以后,开始就要面对自食其力这个问题;所以就在职场上努力地营,却永远感觉说,好像这个事情永远做不完。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许又会有产生什么?产生有追求心仪的对象。假如说这个事业跟家庭两件事情都能够很顺利的话,那这个真的是人人所羡慕的天之骄子。可是事实上却没有办法尽如人愿,有时候甚至于会一下子从云端而跌到谷底。这个时 三摩地

2018-07-22

假如众生不证禅定,当然是没有办法生到色界天以上;可是对大部分的有情而言,多是好乐畏苦,他能够修福行善生到欲界天,就已是很好的。可是偏偏说在人间的时候,却营私谋利,乃至于说因为这样侵害他人的状况,这些事情一项也不少;恶业成就了以后,当然未来世舍报,就要到三恶道中,就要由像阎罗王这样的示现,来教化救护这些罪人。那阎罗王怎么样化导救护这些罪人呢?就为他 三摩地

2018-07-22

《长阿含》第十九卷里面的记载:【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王所治处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 三摩地

2018-07-22

《妙法莲华》里面有一段记载:【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