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以下将引据典以及举实际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佛在典这样开示: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轮》卷五)解释如下:【如果有人现的是在家相,不曾剃除须发,也不穿袈裟,没有受声闻的别解脱戒,也没有作任何的羯磨与布萨,自己可 admin

2020-02-19

没有那个厉害可说啦!佛是无上师,没有人能当佛的上师,佛才是真正的上师,佛法僧三宝已具足一切佛教的总持。有人说上师比佛珍贵,没有上师,你就不能学佛;那请问:佛是不是上师?当然是啊!那上师是不是僧?当然上师应该是僧,佛都说祂是僧了,所以三宝已圆满具足,不必多加一宝,那是头上安头。 我们对佛所说的法要有信心,这才叫归依法。什么叫作对法的信心?譬如 admin

2020-02-19

那为什么佛、法、僧要被称作珍宝呢?在《大乘本生心地观》里面,说到我们要报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佛、法、僧三宝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使得我们要感恩他们,要信仰他们? 佛在中说到,有长者问佛:【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admin

2020-02-19

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所述之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何以故?谓七转识若灭,尚无觉知者,何况有智有得?何况有无明尽?万法俱泯故,阿赖耶识亦不复受生,不再出现于三界。而想受灭无为 admin

2020-02-18

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如来为何不为凡愚开演阿陀那识?我们都知道,佛法修行方法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有可能证入实相,但是所入的实相只有一种;不论这个实相被称为什么名字,都是指同一个实相,而这个实相法一定是符合论中所述说的种种自性或者功德。因此不论实相被称为如来藏、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真如、第八识,乃至解脱道四果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及八地以上菩萨 admin

2020-02-18

此七住位菩萨证得般若总相智后,仍须亲随真善知识修学,历三贤位之别相智,以及入地后道种智的修证;如是次第进修令道种智修证圆满而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办究竟佛果。如是成佛之道虽偶有大师倡导,然观其所说成佛之道的内涵与次第,却多半言不及义而鲜少有能如实演述者,更无有人能明白指出成佛之道的关键是在于大乘菩萨的明心开悟——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更有甚者 admin

2020-02-18

又此三乘菩提皆依第八识如来藏无始以来本有的,离见闻觉知而觉照一切法的功德—本觉—而有,或说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因所悟(现观)之内涵各有深浅广狭之不同,故而有三乘之差别;如同《金刚》中之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是此意。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圣者;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辟支佛;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是故,唯有 admin

2020-02-18

以下举述世尊在《中阿含》中的开示作为说明: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中阿含》卷7第30《象迹喻》)白话语译如下:【诸位贤者! admin

2020-02-18

这也是说,众生的种种行常会与苦受相应,所以时常有痛苦的行阴存在著,难得有快乐的行阴持续存在;而且,即使有快乐乐受的行阴能一直存在而不中断,也仍然是在识种刹那流注的变异境界中,终究无法常住不变,不是涅槃寂灭之乐,仍然是行阴的无常之苦,所以说诸行是苦。又为什么说诸行无我呢?这是说,有色众生的身口意行都要由色阴与识阴六识来共同成就,或至少是由独头意识与 admin

2020-02-18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张正圜老师第七节五阴与五盛阴的差别所谓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而五阴为何会称为五盛阴呢?五阴与五盛阴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兹举述佛陀在《中阿含》的开示作为说明: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毗舍佉优婆夷往诣法乐比丘尼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法乐比丘尼曰:贤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法乐比丘尼 admin

2020-02-18

可是过修道,过正知正见的建立,修行的过程断除了贪嗔痴慢等烦恼,使得意识心能够成为清净的,但是这个清净性却是由修道所成,不是本来具足的清净,所以我们说意识心祂是有垢有净的法。同时呢意识心与见闻觉知,祂是同生同灭的。意识心现起的时候,必然有见闻觉知,当意识心不在的时候,必然没有见闻觉知。譬如说我们解说祂在五位(眠熟、闷绝、正死、无想定、灭尽定)的 admin

2020-02-18

但是在道理上,学人有许多已能够得到信转,对真如心能够信受不疑,或者是有些人在实证上已亲证到而能得到证转;可是为什么在修止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会有魔扰呢?这中间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我们要回到在《大乘起信论》前面马鸣菩萨所说妄念这两个字。也就是说: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如何将意识的虚妄分别、末那识由见爱痴慢所起的恒 admin

2020-02-18

三界唯心的心是哪个心?万法唯识的识是哪个识?是以意识心为主的六识心吗?还是以第八识为主的八识心呢?《华严》中有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华严》卷1)。这是说有一个心,好像工笔精巧的师傅,祂能够画出一切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也就是这个心能够出生一切有情的五蕴世间、一切器世间。而五蕴悉从生,这个五蕴呢,都是由这个心所出 admin

2020-02-18

吾早曾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嗟末法、恶(è)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 admin

2020-02-18

《六祖坛》卷一云: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当五祖知道六祖已悟得本性以后,他就对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知道有真心存在,也不能知道祂的种种体性的话,那么你学任何法,对于佛法、佛菩提道来讲都没有好处!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心呢?我们再来看禅宗的祖师洞山悟本禅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一云:如今学 admin

2020-02-18

关于本识,《杂阿含》卷5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先一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绕 admin

2020-02-18

因此我们简单的这样子说,比方说我们看到了一朵莲花,这一朵莲花所放出来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这个光就叫外色尘;最后这个光它会在我们的脑中成像,所以我们所看见的莲花,已不是原本的外色尘了,而是脑中的影像,在我们脑子里面这个莲花就是内色尘;所以外色尘是色法,而内色尘则是心法。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外色尘,连一点点都没有看过,因为我们所见的永 admin

2020-02-18

(《维摩诘讲记》第二辑,正智,页294。)为什么说发行是道场呢?也就是说,第八识如来藏祂能够发出有为法上的功德,有为法有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是有漏的有为法,第二个是无漏的有为法。有漏性的有为法,例如众生贪著财色名食睡,或者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法,这是有漏的有为法;又例如众生的我见、我执等等的烦恼,这也是有漏性的有为法。众生的我见以及我执这些烦恼,会因 admin

2020-02-18

《增壹阿含》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 admin

2020-02-18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在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楞伽》《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大方等大集》)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楞伽》)。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