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菩提之修证,从熏习外门六度万行开始;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求大乘见道——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称阿赖耶识、法身、本来面目,有时也方便称为真如),明了一切有情本具之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再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此后断掉异生性(凡夫性),发起金刚心,进修种智——研修三转法轮诸唯识系经典;次第进修十地之 三摩地

2018-07-22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阿罗汉纵使证得声闻解脱智的十智具足,对于大乘菩萨所证的般若总相智,尚且不能稍稍了知,何况之后的别相智及种智。反之,修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见道明心必须先证第八识如来藏,然后就能现起般若智的法智与类智。再由这般若的法智与类智,必能同时发起解脱果十智中的苦、集、灭、道智,还有知他心智。然而就佛菩提道修学来说,这还只是相见道位修证的别相智而已,到了见道 三摩地

2018-07-22

佛菩提道是修证法界实相的智慧,有五十二个阶位;始由六度万行的熏习,于外门广行六度万行;然后观行蕴处界的虚妄不实,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印能取所取皆空,于福德、定力、慧力、正知见、无慢这五个条件具足时,进而明心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通达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别相智——阅读般若系诸经,通达般若之别相智。复又进断异生性, 三摩地

2018-07-22

成佛须具足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修证则需要有别相智作为基础,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又必须以般若总相智做为前提,必须亲证空性心如来藏真实不虚的存在。三世诸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依第八识的体性修证一切种智,即了知如来藏的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直到成就佛地三身四智(注16),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证得四种涅磐,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三世诸佛的究竟成佛之道。 三摩地

2018-07-21

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证悟真心如来藏,只是误认意识心的证自证分作为常住真心,只是落在意识心的变相中罢了!所以说,在一切种智上面来说,就不是像初悟般若总相智、别相智时所简单说明的:六尘是相分,意识觉知心是见分了。所以在证悟者进入一切种智的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的修习过程中,善知识会进一步的开示:诸识各有四分。但是这个道理,若只是在六识心上面来解说的话,未悟的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三摩地

2018-07-21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 admin

2018-07-21

大乘佛子在破参明心时,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在前,能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的体性,亲见自心真如之理体,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和涅槃性;这种能够亲见自身真如无为性之总相体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菩萨在破参明心获得总相智以后,继续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也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向、种种不同的层面,来探究这个实相心与一 admin

2018-07-21

悟之实质,以破初参为例,所谓开悟、明心,是说在参究过程中妄心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触证到真心第八识而生起了般若总相智。悟前需修动中功夫,听闻禅法。等悟了以后,便发觉所悟的真心非因修而得,真心从无始以来就法尔如是存在,故祖师云“道不属修”。又,开悟所悟得的真心无形无色,无法拿出来给他人看,故开悟所“见”其实是“见无所见”。 三摩地

2018-07-21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三摩地

2018-07-21

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菩萨皆未能了知一切种智故,尚须亲从大善知识而修学别相智与一切种智故,此是一切证悟般若总相智之七住菩萨所共安住之般若境故,亦是一切证悟之后进修一切种智之菩萨所 admin

2018-07-21

所以,阿罗汉既没有七住明心菩萨所证般若总相智,接着三贤位菩萨的般若别相智,以及诸地菩萨的道种智,当然沾不到边啊,更别说是佛地的一切种智。这些阿罗汉既然急证涅槃,不像菩萨在初发心受三归依时就发了四宏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样三大阿僧祇劫中勤行菩萨六度以及十波罗蜜多,当然他的福德与智慧是不能够跟菩萨,尤 三摩地

2018-07-21

由是正理,当知一切学人欲成佛道者,必须先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佛菩提一切种智之基础故,是明心证悟者所亲证之智慧故,明心证悟者所证之法界体性智唯是第七住菩萨之般若总相智故,证得法界体性智之一切菩萨皆未能了知一切种智故,尚须亲从大善知识而修学别相智与一切种智故,此是一切证悟般若总相智之七住菩萨所共安住之般若境故,亦是一切证悟之后进修一切种智之菩萨所 三摩地

2018-07-21

证佛菩提道者,在于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此而起般若总相智;复由此般若之总相智,进修般若之别相智;由通达般若之别相智故,即可据以进修一切种智;未具足一切种智之前,名为道种智,即是地上菩萨之般若慧也;若得圆满具足般若之一切种智,即成究竟佛道。如是能得三身具足圆满,如是进修次第之内涵,方是真正成佛之道。(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一辑,页91,正智 admin

2018-07-21

3、般若时:继阿含时后,度菩萨乘人,也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讲大乘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是为般若时。4、方等时:方等经即是大乘经典的总称,也叫方广经。继般若时后,于八年中,说《维摩经》、《胜鬘经》等唯识系列的经典,讲大乘般若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是为方等时。5、法华涅槃时:再后八年,说《法华经》,会三乘于唯一佛乘;将入灭时,于一日 三摩地

2018-07-21

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只能了知以上所说苦集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闻熏般若的真实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缘听闻菩萨在宣说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时候,往往都会心生烦恼而不愿意听闻,何况是要他们来修学般若智慧呢!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没有苦集圣谛。反观菩萨则不然。菩萨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无学的苦集圣谛;也了知二乘人由于被无始无明所遮障的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即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只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称为一切种智;因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的一切种智未,称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只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即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只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称为一切种智;因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的一切种智未,称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只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共66条/4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