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五千比丘因为有四禅也有五神通,所以就使用宿命智通观察往昔多劫以前的事情,想要找出自己为何有障道因缘,导致今生已得四禅及五神通了,竟然还无法开悟实相妙法以致不能得忍。宿命通为什么又叫作宿命智?因为这也是一种智慧,以禅定为支持而发起能知宿命的智慧;是藉禅定力而经由智慧的了知发起神通,所以叫作宿命智通。这五千比丘以宿命通,各个看见自己在往昔多劫之中或者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可是这个知觉,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得要证得如来藏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现前领受祂的知觉,所以说祂的知觉性极为微细而完全不在六尘中运作,因此,真实唯识门中就把专在六尘外起知觉的祂,定名为细心。这个细心是说第八识,祂的知觉性是在六尘外运作的;一般人及错悟者所说的细心,则是意识觉知心,都是在六尘中有知有觉的第六识;所以这二心是完全不同的二个心,不可以混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真正的「禅」和「禅思」、「禅定」都没有关系,当佛陀最初开演佛法的时候,当时的小乘人(解脱道修行者–声闻、缘觉众)所注重的是「禅思」,他们信受如来所说的智慧之语,将所听闻熏习得来的教诲,思惟瞭解以后,在日常生活上一项一项作仔细的比对观察,明白世间法的虚妄不实,然而这与外道的冥思并不相同。这种「禅思」的思惟方式是根据佛陀所开晓的道理:四圣谛及缘起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至于纯粹由意知法中,也就是说纯粹是在静中打坐的时候用思惟观参究而非因外缘悟入的;譬如在下,是在打坐的时候用思惟观参究,没有任何外缘而直接悟入。有些祖师打坐的时候一直往心内深观,而让他悟入,但这方法只能见性,不能明心。一般人用此法,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人会落入定境中,很难悟。用意知法在动中悟入者,其实大部份是借着前面所说的五种根门的因缘而在动中悟入。譬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菩萨透过参禅的功夫,于因缘成熟,得以一念相应的慧心所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际理地,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也知道祂从无始劫以来没有生死,所以才有你过去、现在、未来世五阴的生死,当你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无生的体性,根本没有生死可言;既然没有生死可言,还会有生死疲劳出现吗?根本没有嘛!这是因为你已经转依了祂,而说没有生死可言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便会放下,继续让他去七住位的条件。为什么?就怕菩萨没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一旦明心了就会退转,再度转回六住位,乃至退回六住位以前。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要有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3贤圣学观品〉中说的:「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老僧往日为热病所苦,死却一日,观前路黑漫漫地,都不知何往。获再苏醒,遂惊骇生死事,便乃发心行脚,访寻有道知识,体究此事。初到大沩,参真如和尚;终日面壁默坐,将古人公案翻覆看;及一年许,忽有个省处;然只是认得个昭昭灵灵,驴前马后只向四大身中作个动用;若被人拶着,一似无见处,只为解脱坑埋却。禅道满肚,于佛法上看即有,于世法上看即无。后到白云老师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可是因为刚刚悟,还不是很懂,就请问说:“刚刚您讲的那个密语密意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意旨没有?”他当时还不懂得要从自己所证的这个如来藏真心里面去观察,因为是被卢行者明讲的,所以真的还不懂。他想一定还有什么东西,所以接着再问。六祖就说:“我如今如果再为你一一明讲了出来,那就不是密法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虽然是四下无人,只有两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元乃归众,丛林由是改观。悟归蜀,师于云居山后古云门旧址,创庵以居,学者云集。】语译如下:【大慧禅师前往云居山省觐勤大师,到山的第二天就被聘请为首座。当时云居山中其实还有很多龙象之辈,因为圆悟大师到云居山很久以来,一直都虚其首座之位而没有任命谁为首座,道元法师等到大慧禅师一到就立即被任命为首座,心中就有不平之心。等到冬至那天大慧行使首座职务而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语译:若得契证此一法界实相而转依的人,现观如来藏心体自身本无一切人我,亦无一切法我,一念相应而亲证如来藏时,在刹那之间就发现原来祂不与阿鼻地狱业相应,与阿鼻地狱之业毫不相干,从此就灭掉了对无明妄计的一切阿鼻地狱的业行!上面所说若是妄语欺瞒众生,我永嘉玄觉便是自己招引尘沙劫数拔舌地狱恶业!一念相应即顿时觉悟,了知如来所说真实义禅的旨趣,悟后犹待转依法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我说身证法,第一离言境,离觉观诤相,无言第一义。”“昙无竭菩萨!堕在现象界种种觉观的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衡量、不相信,自身内有一个离种种觉观的第一义谛真实心存在。”于是佛重颂一首偈:“我释迦牟尼佛亲身所证的法,是离种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自说无我之法,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又我奔走之时,能及象、马、车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门行不暴疾,然今日不能及此,必当是如来。」32经文描述佛陀回答「已住,不害于一切」的偈语后,引发鸯掘魔罗探讨「灭六见之法」的内容与范围。「六见」即是六见处,灭六见之法就是对治六种错误的见解处。六见处所指的内容与范围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此即是返观觉知心自己,即是证自证分;证明清楚明白、了然分明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绝非真如心,更非佛性也!此即是第一种默照邪禅。讲记:第一节讲:现代“禅师”所传的默照禅是什么?因为有些禅师正在传默照禅。我们的话头禅、公案禅,他们没有办法修成,更没有能力弘传,所以就换个名堂,自称为默照禅。那他们的默照禅跟古时候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传的默照禅一样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 admin 2018-07-18 |
![]() |
要观无量寿慈容,只在而今心想中。坐断死生来去路,包含地水火风空。顶分肉髻光千道,座压莲华锦一丛。(心容如此。)处处登临宝楼阁,真珠璀璨玉玲珑。(根心容来。)每为娑婆苦所萦,谁闻净土不求生。天人皆是大乘器,草木亦称三宝名。处处园林如绣出,重重楼阁似生成。(所闻净土如此。)诸贤莫怪归来晚,见说芙蕖始发荣。(结归谁不求生。)却望(二字贯下六句。)金莲宝界 | admin 2018-07-17 |
![]() |
2000年前后,卢军宏产生创立新教派当教主想法,于是利用所学佛学知识和听众“粉丝”对其的信任和追捧,假借“观音菩萨化身”之名,逐步创立了“心灵法门”。他将佛教中《大悲咒》和《心经》等经咒进行参杂组合,让信徒反复念诵;自编“小房子”(咒语)用于祛病除除魔、超度亡灵,用广播电台和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通过各种现 | admin 2018-07-09 |
![]() |
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全部参加,观看玄奘菩萨讲经,并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历经七十五日,结果因为玄奘菩萨太厉害了,经过了十八天都没有人敢上台挑战发言,因此大获全胜;被当时的大乘徒众尊称为「第一义天」、「大乘天」,小乘徒众尊称「解脱天」。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地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 | admin 2018-07-06 |
![]() |
第六意识要依意根与法尘为助缘,才能从第八识中生起及运作,这是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古今一切证悟者的现量观察所知。静坐中的离念灵知(包含与五尘同在的离念灵知,以及离五尘的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与喇嘛们乐空双运中不离五尘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意识依意根与法尘才能从如来藏中生起,意根与法尘也是从看似痴呆的第八识中生起,生起后的意识、意根、法尘 | admin 2018-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