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在唯识经论中就说阿赖耶识也叫作种子识,像《解深密经》中释迦世尊就开示说:第八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解深密经》卷1)然后又以一首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由此可知,有感生果报的业力,业的 | admin 2020-02-21 |
![]() |
”】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还有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开示说:【有二种忍:生忍、法忍。】这些经论都是各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明忍的内涵。在这一集中,我们则是针对生忍、法忍及无生法忍来探讨。首先来说生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 | admin 2020-02-20 |
![]() |
而三教则是指,初时四谛的小乘教,说二乘法;二时方等般若大乘教,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三时解深密经唯识教,说如来藏空性之别相一切种智。这三时三教之前为华严时,之后为法华时,总称为五时三教。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这五时。首先是华严时。世尊在菩提伽耶道场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后,在二十一天之中,对诸大菩萨众及人间根器成熟之众生,宣讲圆教及别教法门,也 | admin 2020-02-20 |
![]() |
另在《解深密经》中佛说,这个真如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陀那识,这就是佛法里面的宗门,但是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佛说这个第八识----阿陀那识的义理,甚为深奥、精细,里面一切种子如同瀑布流水一样又多又快;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的道理,佛陀对于凡夫及二乘愚人是不开示的,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分辨 | admin 2020-02-19 |
![]() |
书中又举了《解深密经》中一段类似的经文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1)这段经文更清楚地说了佛不为未断我见的凡夫众生、与未证实相的二乘圣者开演很深细的阿陀那识;因为他们还没有亲证的缘故,恐怕他们会因此没有深妙的般若智慧而作错误的分别与思惟—这样一来,就会误将第八识阿陀那识误认作是第六意识的 | admin 2020-02-18 |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说《楞伽经》、《解深密经》。那么前面所说的这十二类,称为十二分教,就是佛经的十二分教,它就是含摄三藏,佛陀以这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导佛弟子。......我们要知道,如果有否定如来藏的一定是伪经。因为如来藏是法界的根本,是涅槃的本际,是一切法的实相;那把这个根本否定掉了,那其他还有什么法?六识的法纯粹是三界中的生死法,六识的法它是自己是不能被人依循而 | admin 2020-02-18 |
![]() |
假如说有人要我说宣讲《解深密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这样我可更办不到了;因为这些的经典的义理,就更加多倍深妙于《金刚经》,远不是我一世就能够了解的。我万万不敢冒着说极有可能错说了义经典的重罪,而只是为了要满足自己这一种百经通的虚荣。所以说,事实上真的没有办法一经通而百经通。只可以说,这一一经的这些基础都是此经,虽然一一经各有其深广差别不同 | admin 2020-02-18 |
![]() |
例如《解深密经》卷2中圣教开示:【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解深密经》卷2)经中如来开示说:如果是一向趣向声闻种性的众生,虽然蒙诸佛种种的努力,方便教化、教导,最终还是不能让这个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admin 2020-02-18 |
![]() |
假如说有人要我宣讲《解深密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我就更办不到了;因为这些经典的义理,更加多倍深妙于《金刚经》,远不是我一世就能够了解的。我万万不敢冒着极有可能错说了义经典的重罪,而只是为了要满足自己这所谓百经通的虚荣。所以说,事实上真的没有办法一经通而百经通。只可以说,一一经的基础都是此经,虽然一一经各有其深广差别不同的义理,却仍旧是出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本来是因为增上班课程中引述很多《解深密经》的经文,其中谈到这部经说的甚深之义“如来于凡愚之中不开演”,我心里想:是不应该公开来讲《解深密经》吧?因为现在台湾固然没有愚人,但是公开来讲的话,有很多凡夫同时听经,将来也会整理成书,就觉得好像是不该公开来讲。可是正安师劝我还是得讲,他说的也有理由,那理由也很充分:如果我不讲,那些讲错的 | admin 2019-09-02 |
![]() |
兹恭录世尊于《解深密经》卷二所宣说相无自性性之圣言教如下,作为如理申论之依据:【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略释上举经文如下:“胜义生!你应当要了知: | admin 2019-07-29 |
![]() |
中间的阿含、般若、唯识这三个部分,因为它的地位特别重要,所以独立出来作为三教(初时四谛的小乘教,说二乘法;二时方等般若的大乘教,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三时解深密经等方广的唯识教,说如来藏空性之一切种智),这样成就了五时三教。这是佛陀转法轮的整个过程,都是世尊为了教导众生能够解脱生死乃至成佛的法道!转法轮之后,佛陀虽然具足明行足,可以住世一劫,但 | 三摩地 2019-03-06 |
![]() |
在《解深密经》,佛以了义教传授弥勒,令其于九百年后,弘传于世。弥勒菩萨与慈心三昧据《一切智光仙人经》介绍,弥勒过去值弥勒佛(慈氏佛)发愿名为弥勒,值佛说《慈心三昧经》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 | admin 2019-02-21 |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 | admin 2018-12-27 |
![]() |
解深密经云。此八识能发起前六转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令生第八异熟心。是果。此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来藏识。」(CBETA,T48,no.2006,p.326,b19-27)乃至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也如是说,《宗镜录》中大量开示以为明证,真实开悟者当以亲证如来藏以为标的: | admin 2018-08-01 |
![]() |
《解深密经》的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未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因此须依止大善知识熏修《般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令见地通达,而由大乘真见道位转入相见道位,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未发广大心,是故当依《华严经•十地品》,于佛前以至诚恳切之心,勇发十无尽愿,并修集入地所需广大福德。已经证悟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认定第三转法轮的所有经,譬如《大乘同性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都是不了义法、都不是佛亲口所说,否定经中佛所说的圣教;他们继承了藏密的宗喀巴、西天的智军、月称、安慧、寂天等应成派中观师的邪见思想,公开的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判定宣说第八识实相的般若正法是专讲世俗谛的蕴处界性空唯名的虚相法。四、五十年来台湾不知道内情的人,就发了大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此等众生虽然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也就是世尊第三转法轮所说唯识系列经典,例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如来藏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等等;然而要得善解义趣│也就是要常闻熏而通达教门,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虽然尚未能亲证自心如来藏,却能安住于教门中佛语、菩萨语之教导,不曲解不误解经中佛语,不谤大乘而深信因果。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