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解深密经卷第五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着戏论有所为故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解深密经》卷一:【(佛云):「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语译如下:佛说:「广慧啊!这一个识藏、如来藏,祂又叫作阿陀那识,为什么叫做阿陀那识呢?因为这个第八识,祂在我们的色身里面,一直都追逐、执持着我们的色身,和我们常在一起。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解深密经》佛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卷一)各位菩萨,这段中所说的阿陀那,就是执持的意思;由于能够执持诸法种子以及有根身,也能执取结生相续,所以说此识名为阿陀那。这个阿陀那识不是一般凡夫能穷究其底,所以说是甚深;也是趣向寂灭的二乘人所无法通达,所以说之为甚细;依阿陀那识为住处,转生六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这个心落在觉观境界里面;《解深密经》说,第一义相离诸觉观,觉观是名世间境界。5、虚空不是真心有人说,真心就是虚空,一无所有,因为经上讲了嘛:真如犹如虚空,是无所有无所得境界。但他是落到顽空里面去了,也错了;如果真心是虚空,一无所有,那就变成断灭,跟断见外道一样。6、入定的能看的心不是真心有人就主张说:入定的时候那一个能看的心就是真心。可是那个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解深密经》卷一,佛对广慧菩萨言:此(第八)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悟前虽云真心妄心是同时并存的两个心,若妄心开悟找到真心,便知真心妄心非一非异,和合如一。2、离念灵知心是妄心,永无变为真心的可能有学人知见不足,欲藉修定让妄心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离念灵知心),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说此等众生虽然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也就是世尊第三转所说唯识系列经典,例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方广如来藏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等等;然而要得善解义趣│也就是要常闻熏而通达教门,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虽然尚未能亲证自心如来藏,却能安住于教门中佛语、菩萨语之教导,不曲解不误解经中佛语,不谤大乘而深信因果。于命终舍报往生极乐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包含了道种智,因为道种智就是一切种智修学尚未,因此道种智与一切种智都称为种智,也就是如来藏中的种子功能差别的智能,这也是般若;这就是三转法轮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许许多多三转法轮所讲的经,统统属于种智的唯识学,这就是一切种智。唯识的八识心王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不是像藏密黄教宗喀巴等应成派中观祖师们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学人于深入后得智时,修除性障及随分修学禅定,得以次第增上,修证十行阳焰观(现观具有能取六尘之心,犹如阳焰虚妄不实);并修学一切种智三转法轮经典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进而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成就禅宗所说无事人境界。如是双具十行阳焰观及亲证牢关境界,救护一切有情回向正道,护持世尊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十无尽愿不是依着大悲心而发,而是只想着自我修证的私心而发,因为有私心就不是清净,那就不是《解深密经》所说的增上意乐清净,当然也永远无法成就究竟佛道,具足佛陀的果德。从这里来看,众生无边誓愿度,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既然是诸佛在因地行菩萨行时所发,乃至成佛之后也永不舍弃的殊胜大愿,那么诸佛成佛当然就不会选择像经典上所说的大部分众生都不得遇佛、不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宗通者,名为初地菩萨明心宗通,了知《楞伽经、如来藏经、解深密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成唯识论》等宗旨义趣,并能一一证验领受之,此即法相唯识宗之宗通,非禅宗一般祖师之所弘传者。(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44-45,正智出版社。)宗通复有五种:真实义通,得通,离二边通,不可思议通,意通。真实义通者,谓宗通明心之人,于佛及菩萨所说般若之中观与 | admin 2018-07-21 |
![]() |
这就是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这三种智慧: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前两智是人无我智,后面的百法明门种智就是法无我智,法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三、是因为未具足入地所需的增上慧学——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因此必须依止大善知识,熏修《般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令见地通达,而由大乘真见道转入相见道位,而证得初地的无生法忍的道种智。第四、是因为还没有发起广大心,所以应当依《华严经》的〈十地品〉,在佛前以至诚恳切的心勇发十无尽愿,并且修集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过程有快有慢,有的人一秒中就过一大劫,有的人修完一大劫才只过了成佛之道里的一秒钟,这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长劫入短劫或是短劫入长劫的意思;这在《解深密经》中有说,现在我们且不谈它。(再次跟大家说明一下,如果中途想要去洗手,随时都可以离席。)这意思就是说,三德是成佛的根本,而三德的根本却是如来藏,一定要亲证如来藏以后才能获得三德。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三、未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因此须依止大善知识熏修《般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令见地通达,而由大乘真见道位转入相见道位,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未发广大心,是故当依《华严经?十地品》,于佛前以至诚恳切之心,勇发十无尽愿,并修集入地所需广大福德。已经证悟之佛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三地地地增上,一直到十地,乃至等觉位、锚点妙觉位。在最后身菩萨位的时候降生人间,成究竟佛的时候,在如来藏当中所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三阶段*学一切种智真实正理--楞伽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参究末后句。*解悟末后句。*透牢关--亲自体验所悟末后句境界,亲见实相,无得无失。*救护一切众生回向正道。护持了义。修证十回向位如梦观。*发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亲证犹如镜像现观。*修除五盖,发起禅定。持一切善法戒。亲证犹如光影现观。*进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进修大乘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要读哪些经典?譬如说:《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胜鬘经》、《楞严经》……这些经典都是大乘了义究竟的经典,就是在求生极乐世界之前,就应该要能够熏习。所以说,有的善知识错误的教导说:念佛都不用读经!其实错了!你去念佛,除了在功夫上面----那是在事行的上面用功之外,你在理行上面要建立第一义的知见是非常非常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譬如赞叹《妙法莲华经》多棒多棒、《大方广如来藏经》多棒多棒、《解深密经》多棒多棒,赞叹这些经名而已。只是赞叹这些经名,这样子就加持这个下品上生的菩萨,因此这个善知识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他善知识本身要信受经典,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大乘法,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来赞叹大乘经典?所以说这个部分,就算如果你找这个菩萨的法师来帮你来助念----你如果是造恶业的眷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前郭理事长圆寂,导师在灵堂开讲《解深密经》,作为七七回向,每次讲三个小时,陈师兄带我和同修一起参加。听导师的课是我们所盼求的,虽然听得很认真,吸收并不多,但能够熏习佛法,培养知见也很高兴;导师真是乐说无碍。导师说:“我们这里是佛的分校,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是讲这个法,这个法是佛菩萨为我们问的,讲给已入门的我们听的,不是讲给外面未入门的人听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解深密经云。此八识能发起前六转识故。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令生第八异熟心。是果。此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来藏识。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果相。楞伽云。若不著二乘外道诸见。方能如实修行。摧破他论恶见。及舍我执等。能以妙慧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