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此至极的密教与有什么区别?与清静无染的佛法有什么关系?宗喀巴所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十三:先供物请白者,以幔帐等隔成屏处,胜解师为金刚萨埵,以具足三昧耶之智慧母,生处无坏,『年满十二等之童女』,『奉献师长』。如〈大印空点〉第二云:贤首纤长目,容貌妙庄严,十二或十六,难得可二十,廿上为馀印,令悉地远离,姊妹或自女,或妻奉师长。宗喀巴则认为应与九位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印度性力派无上瑜伽的密法,为行使不可告人的低级秘密男女双修邪法,达到控制信徒的目的,曾几何时,别出心裁搞了一个四皈依,将皈依上师凌驾于佛法僧之上,同时外于佛法清净戒律,煞有介事另行创造了十四根本戒、三昧耶戒和金刚地狱;让无条件地服从上师,视上师如佛,上师是至高无上的,成就悉依上师,全赖上师悦乐,世世追随大恩上师;如果违背上师意志,触犯上师要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宗喀巴还说:「未受密宗三昧耶戒之前,若与比丘尼或自己母、女、姊、妹或畜生女行淫,这是犯了根本重罪;但是如果受了密灌(的明禁行—三昧耶戒)以后,依密宗的双身法双修,不但不犯戒,而且还有大功德!」。祖师爷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最后结束时,殷殷向学习广论的人保证:「学员们!如是修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接下来你们不用怀疑,一定会进入密宗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作《慈悲三昧水忏》的悟达法师,曾经是十世持戒精严的僧人,这一世德行感召被封为国师,后因皇帝赐沉香法座而顿生一念我慢功利之心,于是被过去冤家得便,腿生人面疮,痛苦不已。既然是凡夫僧总会有过失,有见地和发心的偏差,如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僧人,也许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成为了具有巨大影响力、地位崇高、又经常讲法的佛门领袖人物,其见地和发心出现了一点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平实居士的《无相念佛》《如何契入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行次第》等书,真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平实居士所讲的淨土,完全的符合佛陀的三乘教法,都是在引用圣言量作为自己论点的引证。无论是从修行的相生次第,还是从修行的下手处,还是从淨土法门的殊胜性而言,都是很好的一部书。建议大家在人云亦云的同时,也好好的看看,用自己的智慧去抉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此百法一一法中,各有三三昧,唯初地菩萨满心者所知,不许明言。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归结于八识心王;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转识灭已--入无余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经》所述之「是诸法空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何以故?谓七转识若灭,尚无觉知者,何况有智有得?何况有「无明尽」?万法俱泯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苦苦寻觅中,看到了正觉同修会亲教师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和末学目前的状态相应:「三昧是因,忍辱是果。」如果说能够心止于一个境界,譬如说能够安住于境界而不理会这些恶因缘,能够心安止于我要持守——不违犯众生、不忤逆众生的,这样的一个安止的心,这样子他才能够发起忍辱的果实;乃至因为能够安止于法界的实相这样子的智慧,心获得决定,他才能够获得二乘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有了总相智,然后修别相智,于别相智之后,就转入到了初地;于初地满心的时候,就可取慧解脱而不取证;也就是说他如果要取证无余涅槃是可以的,同样,他也可以证得有余涅槃,可是菩萨不取证,所以继续留惑润生;到了三地的时候,快满心时,他就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可以取证俱解脱而不取证,还是继续的留惑润生;到了六地可以证得灭尽定,可以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还有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五智,五智是四智心品(平等性智等四智)再加上因地就已证得的法界体性的智慧,合称五智。三昧是指种种的三昧,另有三种法,就是戒定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 | admin 2018-07-23 |
![]() |
这样布施的人,他于舍寿之后,未来世受身时,可得自然宫殿[注1]、舍宅的果报受用;未来成佛时得诸种禅定及无量三昧功德屋宅[注2],如是名为第七种布施的果报。以上这七种布施的方式,虽然不必损失财物,却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何乐而不为。但是有心求证菩提的人,还是可以开始试著以小量钱财渐渐养成布施的习惯,因为布施时就会同时把贫穷与悭贪布施出去,未来世的证道资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所讲的三福净业中,有这样的开示: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分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渐次转胜至无想灭定,受灭尽三昧。因此种禅定不了法无我,不离相故,名为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大意是:这是始教菩萨所修禅定,即此菩萨既能观察二乘所修自相共相,知人无我。也能观察外道所说自生、他生、共生。知其皆无自性。然后能观察诸法,缘生无性。了知诸法无我,皆唯心所现。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了一切法悉皆如幻,知诸世间悉皆如梦,观一切佛现差别身悉皆如影,知所说法音声语言悉皆如响,现见诸法生成住持悉皆如化,善能积集最胜行愿,普遍智慧,清净,善巧随顺,究竟寂静,善入总持种智境界,具足无畏诸三昧力,勇猛精进遍修诸行,住法界际,获明智眼,到一切法无所住处,修习无边智慧行海,到智波罗蜜究竟彼岸,得般若波罗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禅法,即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若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注一)等书。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金刚三昧经》云: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藏品第七云:"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30、提刑吴伟明居士,久参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得自受用三昧,并自以为达到了极致。后谒大慧宗杲禅师,并随众入室参请。一次,大慧宗杲禅师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勘问伟明居士。明居士正要开口拟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便打。可是伟明居士仍然不契其旨。于是他便决定留在宗杲禅师的座下,继续咨参。一日,伟明居士又随众入室请益。酬答之间,伟明居士尽文字口舌之快。宗杲禅师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洞室中,原妙禅师曾设六则垂问,以验学人——一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三曰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四曰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五曰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着?六曰尽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凡此六问,来参者倘若下语不契,原妙禅师即闭关不出。因此,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庄严净土分第十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刹庄严殊特。一切大众欢喜踊跃。怪未曾有咸有疑念。今何因缘无数妙花忽然毁变。萎黑臭秽甚可恶餍。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大众所疑。告金刚慧。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