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谓的慧力,就是要有佛法的正知见,可以作为未来证得一行三昧的依据及简择。这些佛法的正知见,函盖了两个主要修行道次第,那就是二乘的解脱道以及菩萨的佛菩提道。二乘的解脱道,就是让二乘人得以解脱生死而入无余涅槃的法道;它只能让人成为阿罗汉,不能成佛。所以,世尊般涅槃后,无有一位阿罗汉敢绍继佛位自称是佛。菩萨的佛菩提道,就是要让众生明心见性,未来穷尽三大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一行三昧?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达到一行三昧等等。所谓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于念佛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正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第九观,佛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能够这样,表示你有动中定的功夫,离一行三昧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原标题:念佛的次第和善巧方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经中曾开示如下:【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4【注4此段的详细解释请详见平实导师所著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第68-71页。(正智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三刷)】总之诸佛的功德太伟大了,福德和智慧,具备一切功德、一切大神通和一切大力,所以大家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一天他这样子念阿弥陀佛,能够念到睡觉的时候在梦中佛号也是不断的,醒来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不是别的念头,就是会先听到自己心里面那个念佛的佛号,那这样子他就有了念佛三昧,我们称为有相的念佛三昧。因为口唸心忆,口唸心听,都是有相的,所以是有相的念佛三昧。 (原标题:持名念佛法门——口唸心忆、口唸心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无相念佛三昧修学成功了,突然心里面会有一个怀疑,怀疑说我在念佛,那佛祂究竟是什么?我又是什么呢?那这样一个心里面起这样一个疑之后呢,整个人好像东西南北分不清楚,完全就是在这个疑里面、这个困惑当中,那这个就会体究念佛,就是体究念佛。突然有一天一念相应了,他知道我是什么了,知道弥陀是什么了,他很清楚的这样的了知了。这个一念相应就是禅宗的明心开悟,这个境界我们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佛法门的殊胜,龙树菩萨在其所造《大智度论》中便有这样的开示:念佛三昧,能除种种一切烦恼,以及先世的罪业。其余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却不能除嗔恨。有的能除嗔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嗔恨。有的虽能同时除去贪嗔痴三毒,却不能除掉过去世的罪业。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以及先世罪业。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够度脱众生。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行处胜?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行处胜。云何不可思议胜?如来所有六种神通,亦非声闻缘觉所及,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是名不可思议胜。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脱胜。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家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乃智者大师之师尊天台宗三祖慧思尊者所撰,共两卷,阐述坐禅功德,指出「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佛在说法之前,必「先入禅定」,遍观众生根性差异,然后随机化度。而为佛子者,若能「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昙简尼师「…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净珪尼师「…三业禅秘,无不善达,神量渊远,物莫能窥,遗身忘味,常自枯槁。…」․慧绪尼师「…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戒业具足,道俗所美。时江陵有隐尼,西土德望,见绪而异之,遂忘年契意,相携行道。尝同居一夏,共习般舟,心形勤苦,昼夜不息。…时有玄畅禅师,从蜀下荆,绪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祖统纪》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尊者:「师将顺世,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诃责,闻者寒心;乃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随其所需,吾自供给;如无此人,吾当远去。』竟无答者,即屏众敛念,将入寂。…」可见:肯习坐者少如麟角。4.《憨山老人梦游集》(卍续藏第127册):「五十年来,师弦绝响。近则未稳,正眼未明,遂妄自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异哉。无常甚大。劫猛散坏。如是无量圣贤。今诸世间。皆悉空旷。常处黑暗。怖畏中行。邪见炽盛。不善增长。诽谤如来。断绝正教。永当沉没。生死大河。开恶趣门。闭人天路。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我于今日。宜入涅槃。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或自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在娑婆为人类,是很难得而辛苦的,该如何善用人身,学佛悟道出三界?或许要更小心求证、明智抉择吧!尤有甚者,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页329鼓励学密者大胆的修双身法,并巧言令色的为他们脱罪:如离贪欲罪,三界更无余,如是离贪欲,汝终不应为,汝受用欲事,但行无所畏,食五肉五露,亦护诸余誓,不应害众生,不应弃女宝,不应舍师长,三昧耶难违,由慧方便心,无少不 | admin 2018-07-23 |
![]() |
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原标题: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admin 2018-07-23 |
![]() |
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一向出生菩萨经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意不倾动。法集要领经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评曰:知此义,则张善和辈临终十念往生,可了然无疑矣。十六观经佛告韦提希,应当专心,系念 | admin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