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是了知已,一切女无相,此相皆寂静,是名女三昧。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天中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 三摩地

2018-07-23

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依于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景况而倡导学人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度化众生无以计数。印光大师以前有眼疾,因为眼疾的关系,所以大师有时几乎都没办法写字读书!但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三摩地

2018-07-23

龙树菩萨传法给提婆菩萨之后,入于三昧,然后如蝉脱壳,无所挂碍地解脱生死。(原标题:龙树菩萨行化事迹) 三摩地

2018-07-23

其次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一段释迦世尊开示的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可知,所谓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就是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这个观想修成的时候,必能一念相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三世一切佛都不是因为神通而成佛,也都不是因为种种禅定上的三昧而成佛,那也不是单单因为解脱道的证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都是因为一切种智而成佛。佛的一切种智却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完全没有的,因为大阿罗汉们还是要归依佛,要依止佛。就如同《中阿含经》里面记载,有一次佛陀与诸大阿罗汉等这些们游历各地,到了一个叫作摩竭陀国的地方,然后在大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离开了禅定的三昧,那就不能够得到世间法的四禅八定,当然就更没有神通力可说了。而且,三界一切的有情的神通境界,都是依着禅定证量的高下而有分别。想要证得神通的修行人,必须要舍离欲界淫欲的贪著,才能够发起初禅的定境。如果是以男女双修当中正受淫乐的离念灵知境界作为禅定的正修,这样的修行完全违背了禅定正修行法门,也完全违背了禅定的修证境界;本来就不能超出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一行三昧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地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 三摩地

2018-07-23

前面已经说过了布施、爱语,四摄法中的利行又是如何呢?我们接续《优婆塞戒经》的,中这么说:次当教学十二部经,禅定三昧,分别深义,调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能忍恶口诽谤骂辱,苦加身心,亦当堪忍。设其有苦,能为救解;除其弊恶疑网之心。利行最殊胜的就是让不信者能够生起善根,而入于正信;让悭贪者能向往布施的果报与功德而入于布施行;让邪见者 三摩地

2018-07-23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正因为单纯不攀缘,所以许多同修来共修一年或两年就能够成就无相念佛的净念相继这门功夫,而转入体究念佛;乃至因为第一义谛真如三昧知见深细,而得转依修学。因此前方便的戒、善知识的具足、远离三心等,就确实是不会让修行人虚耗生命、金钱;而依于究竟了义第一义谛,就能快速进入菩萨庄严地的修学。所以,欲界定的证得、轻安的发起,乃至断我见的成就,都只是依于证得实相心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了正念与正知,这时候我们如果想要修学念佛三昧,或者是说我们有愿心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成就;但是我们一定要非常知道我们的意识心和末那心的体性,定的过程绝对不要去想:我能够一坐下来,马上就能够入定。特别是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对于这样的功夫还不熟悉,一定要多花一点时间让自己轻轻的内摄,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并且渐渐地增加自己忆佛的时辰。除此 三摩地

2018-07-23

第九种情形是说,当初禅以后,他在二禅前的无觉有观三昧,他把这个心当作是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而这个无觉有观三昧,乃至他是因为他证得初禅以后,努力的伏除性障,在打坐当中对外境无觉,但是对心境是有观;这其实是二禅前的未到地定,但仍然不离见闻觉知的境界,仍然不是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境界。如果把这个定境当中的无觉有观三昧当作是证悟,那就是误会一场了,也 三摩地

2018-07-23

第九种情形是说,当初禅以后,他在二禅前的无觉有观三昧,他把这个心当作是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而这个无觉有观三昧,乃至他是因为他证得初禅以后,努力的伏除性障,在打坐当中对外境无觉,但是对心境是有观;这其实是二禅前的未到地定,但仍然不离见闻觉知的境界,仍然不是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境界。如果把这个定境当中的无觉有观三昧当作是证悟,那就是误会一场了,也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实证实相念佛的菩萨,他能够明白接下来的修行必须要继续的修学禅定功夫,以及要修学无量百千三昧的事修功夫和境界。大家心里一定会这样想问,菩萨们为什么能够自己明白悟后起修的道理呢?其实这都是由于大乘见道的功德所引生,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出现。已经见道的大乘菩萨们一定会深刻的了解到,我们经由参禅而明心见性了,这是属于慧的解脱。然而菩萨即使证得了慧解脱了,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