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 | admin 2020-06-08 |
|
于一切时地广施内财外财,修集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所须的福德。意思就是说:在这一百劫当中,几乎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与众生广结善法因缘,一直在物质世间中,实际上履践无我法——对自己的五阴完全没有任何执着,使得我执的微细习气能够断除净尽,这样修集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的随形好。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 | admin 2020-06-08 |
|
」此知乃谓了知众生七转识心行之知,非是对于六尘万法之了知也,六尘万法之了知乃是三界中之心行故,是离念灵知之心所法。《佛教之危机》第八识如来藏于识别众生七识心之心行上,及于此等种种了别性上,极为伶俐,非众生七识心所能了知;唯有证悟此心之初悟菩萨,能极少分了知其识别性;证悟此心之久学菩萨,能多分了知其识别性;诸佛能究竟了知此心之识别性及余种种功能差别而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一切佛法,都是以第八识为根本,如果离开第八识心,二乘佛法就变成断灭论了,大乘佛法就变成性空唯名的戏论了。可是印顺法师他们,却不了解这个严重性,只是为了未悟之身的方便弘法,就加以否定,而成为一阐提人,善根永断,这些人绝对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今天诸位听了我这些说明以后,了解了,千万不要去跟着人家散播错误的观念:说如来藏是施设的法门,没有这个东西啊!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当中的一阴,当成常住不灭的我,然后依于这样的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觉得让自己的五阴存在于三界中,有喜乐。那这样的一个我慢,就是会障碍出离三界生死。再来说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如果在声闻解脱道当中,不只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再来说恶见。 | admin 2020-06-08 |
|
然而佛地真如所有之广大功德,要由证悟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之后浙次进修,藉心生灭门之修行缘起,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之进修内容与过程而后可几,终得成就佛地真如无垢识广大功德,是名佛地真如缘起之真实义;是故真如缘起方是真正佛法,而且是最胜妙之佛法,谓佛地真如要由因地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之七识心王有生有灭之法修行成就;故说佛地真如并非一悟可成,要由三大阿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同时断除一切习气种子的随眠,不再有习气种子随眠在第八识中了,这样修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四种涅槃。佛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一样要实证,但是另外两种涅槃呢?却是只有菩萨与佛才能证的。譬如说菩萨明心了,他刚刚进入见道位了,就可以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 | admin 2020-06-08 |
|
出三界生死,就是把三界中的自我灭除掉,因此而证得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什么境界?现在来说明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无余依涅槃,也就已经没有余苦所依了。一般人总是想:我一定要有个所依。因为没有依靠的话,那还得了!孤伶伶地好可怜!但是我告诉你:如果想要证得解脱果,就得要无所依,有所依就一定会轮回生死。无余依涅槃为什么叫做无余依?我们刚刚有讲有余依涅槃,也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因为阿赖耶识也是具足异熟识体性的,所以第八识的异熟性,函盖异生凡夫到等觉位的圣人;所以,异熟性的存在,是从因地的凡夫位,经过证悟的三贤十地菩萨,乃至到了等觉位时,这个第八识,仍然都是有异熟性的;这个异熟性,要到进入佛地时,才能空尽,所以离开了变易生死。所以,异熟识的名称,其实是函盖阿赖耶识的阿赖耶性在内的;只有佛地的第八识断尽了异熟性,才是已经 | admin 2020-06-08 |
|
」疏之如下:凡有果者悉皆不离有为,故三界有为法皆不离因果;择灭无为虽名离系果,未离三界,能为心识所缘,故能由无漏智拣择力灭诸杂染,不同于非择灭之本性清净不由拣择而离杂染。故择灭无为乃相待于非择灭无为而立名,仍能为心识所缘。不离意识故,虽非有为,仍在因果中,未至无学位。非择灭无为亦不离离系果,依择灭无为相待立名。凡夫众生之虚空无为,依真如而从喻立名;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它还说到,空劫之后还有什么呢?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时,中间长久,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长阿含经》卷21)就是说,在空劫之后,这个世间就开始初起——渐渐有开始生起的时候,而且生起的时间也很长久,不可以用一般的日期去计算的,因为太长久了!那生起之后会怎么样呢?我们看看经文怎么说:四者天地成已,久住不坏,不可以日月岁数而称计也。是为四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说,在佛教的饮食里面,每次吃饭都应该要作这样的观察,这叫食存五观--------《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26集什么是佛教的饮食观?》正礼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4集佛教徒可以参与或军事工作吗?》正元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家生活,当然就连夫妻间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就是不涂脂抹粉、插花、戴珠宝,不看不 | admin 2020-06-08 |
|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五)》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6-08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admin 2020-06-08 |
|
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说,佛陀说我们一切的众生,都是因为饮食的关系,才存在在这个世间里面。这个饮食有四种种类:第一个叫作抟食跟细滑食。那什么是抟食跟细滑食?也就是说我们会吃饭、面、蔬菜等等的这些饮食,它都是一抟一抟的,它都是一段一段的,所以也叫作段食。那这个饮食 | admin 2020-06-08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