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理直气壮地说完了,旁边的人就反问他:你如今很生气地一进门不分青红皂白抓著人就打,喜欢生气并且作事匆忙、缺乏深思熟虑的性,都已经如实显现在大家面前了,根本无从狡辩,你又想要隐瞒什么?这个故事中所说喜欢生气的那个人,不就像是喝醉酒的人,满口胡言乱语地跟人家争辩自己没有喝醉一样,全然不知道自己的瞋恚、急躁的性早已显露无遗。众生贪瞋痴等等这些六根本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毘(pí)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zhèng),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大慈大悲而且福慧两足的释迦世尊,怎么会教导让众生堕入三恶道受苦,更且长劫不知求道、不能修道的法教呢?何况佛陀法教,纵有人、天、声闻、缘觉及佛五乘差异,但不论是人乘或天乘都不能让人解脱三界生死,更不能解脱于烦恼;其实只是世尊慈悲教化,让初机学佛人安住而不堕恶道,待将来因缘成熟,能修声闻、缘觉解脱道,乃至大乘佛菩提道而方便施设的次法。因此,如果从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规定这么严呢!那是说:要我们把窃盗的心和惯从根本上拔除掉。第三:不可以有淫行。这是出家菩萨,在家菩萨不可以邪淫。所谓邪淫——是非时行淫、不应当行淫的处所行淫是非处、于身体上不应当行淫的地方行淫是非道。此外于配偶之外的人、非人乃至畜生男、畜生女行淫也是邪淫。换句话说:非份之想不应当有,起心动念就是犯戒。第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一般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有个坏惯,眼睛常常长在额头上,看到是名气大的法师,崇拜到不得了:想要捐一百万给师,都不容易看到他,常常得要等待很久。我下回就认捐三百万,他总该很快接见我了吧!可是遇到没有名气的小法师,即使只护持一万块钱,他都不愿意,都嫌护持太多了,这就是一般的众生。所以有些学佛人纵然知道正觉的法义是了义,可是他想:我才不护持你正觉同修会,道场那么小,我才瞧不 三摩地

2018-07-23

若优婆塞不能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说在家菩萨爱了五戒,修慈心不应该杀一切众生,但并不是凡杀了一个众生都是犯了杀的根本罪不可忏悔。《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是说,杀戒由五种因缘成不可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亲教师会议中,将会重新再讨论,请期待将来讨论出来的结果。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身,而不能勤学修;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一切,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见客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其余杂类旃陀罗等,多皆修恶律仪业。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胡」,文言文之疑问词,即「为什么、何故」的意思。(何也。〔书太甲〕弗虑胡获。节引自《增修辞源》,台湾商务印书馆)[2]婢女的意思。(古以青衣为贱者服,故称婢为青衣。节引自《增修辞源》,台湾商务印书馆)[3]即是悉达多太子妃耶输陀罗,后出家为比丘尼,如《修行本起经》卷1〈1现变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学菩萨戒的受 三摩地

2018-07-23

我发誓每天努力修双身法。藏密行者-定很快就能发誓而领受三昧耶戒(金刚戒)了!不必五根。他们只要一个不属于善根的淫贪就够了,就能发誓了!所以佛说恶戒易得,善戒难得。所以外道说善戒能具足得,恶戒也一样具足得是不正确的,因为恶戒能具足得,善戒不一定能具足得。如果有人说:‘优婆塞戒中没有牵涉到不犯无义语、两舌和恶口的事,所以优婆戒及八戒斋法,我们出 三摩地

2018-07-23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像刚提到学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认为学佛持戒的心态应该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看待这个事情,因为佛施设戒律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这些因为受持戒律的功德,使自己能够远离诸恶,能够趣向菩提;而且持戒有大功德,持戒惯以后,能帮助自己清净心性,也能减少性障,使自己比较容易证悟,而且提前成佛。所以当以积极的面向来对待,不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怕犯戒而不敢受持,那是逃避的心态,那不是菩萨道行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就来说说看,为什么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通常我们说现实上在今时今地存在的这个我,是因为过去世一念无明的熏,因此不能断除我执,导致意根有诸行;意根的心行不能断除,意识就一定会一再的出生,这就是无明缘行。意根的心行不断,意识就会出生了,所以意根的无明行为导致出生了意识。既然会有这一世的意识,过去世舍报之前,就同样会有过去世的意识;而过去世意根及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