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观行的成就除了要有定力,还需要慧力、正知见、福德因缘相伴;但是现代很多学佛人却是把定力误会了,错将打坐一念不生的定境当成定力,此种定境对于观行的帮助有限,所以正觉同修会从初级禅净班开始,都会要求学员锻练无相拜佛功夫而成就动中定力,又在禅净班课程当中辅之以正确知见的熏习、性障的伏除、福德的修集等等要件,此乃依照佛在阿含中所说的次第要领而修、而行。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居士─----------------------------辨正3、《楞伽经》云:「意识(离念灵知)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此段文句显示出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乃易起易断之法,故与分段境界相应,不离分段之境界。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而离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一探究完成以后,苦集圣谛的修习才算是完成了;在已经如实而且具足观行五阴十八界六入的生灭性而了知其虚妄的前提下,这时终于能够取证声闻初果的解脱功德。于是在蕴处界入生灭无常的智慧中,被苦圣谛现观的智慧中产生的厌离心所驱使,开始想要灭除苦集,不再收集一切会导致后世受生轮回的种子,这时便开始八正道的实行了。八正道即是道圣谛,这八个真正无偏的道,即是使人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习性。因为这个身体,就是由过去世依着种种的追求满足下所造的种种业而成就的异熟果报;这个身体就是上一世身口意业造作的成果发表展(示)。依着阿赖耶识过去世受熏、持种的功能,异熟出此世的业报身;此世的六根、六识又依着过去世的业习和此世的熏习,再继续受用对境界的了别,产生种种欲想;我们住于其中、受用于其中,习以为常、习以为性;意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床板被打得伤痕累累,就很生气地跟同修大吼道:为什么老是讲不听!心里想着,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老是讲不听,所以就激怒了我,动起怒来大声嘶吼了!事情过后,对于生气这件事情,做了自我检讨:若为了保护木床的使用寿命,在当时可以表演一下大吼的模样,但是要学习不要动怒;因为动了怒,这个怒的动作,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人修习如是四事,是名没已还出,出已还没。何故名没?乐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见明故。明者即是闻戒、施、定。何故还没?增长邪见,生憍慢故。这四种善事,通指六度法门,四种善事,修的就是智慧、持戒、布施、禅定。心地不正来修行这四种善事,得到的是不善的果报。修习四种善事的人,内心状态也就是善导大师一直劝谕我们的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关于断除憎嫉恼的部分,世尊是怎么说的呢?世尊开示说:居士啊!修习多闻的圣要怎样依于从来无憎嫉恼的清净心而断除憎嫉恼呢?修学多闻的圣应当要作这样子的思惟:心中充满憎嫉恼的人,必定会造作恶业,这些恶业种子储存在如来藏心之中,将来就必定会受到恶报的。无论是现世还是后世,如果我有憎嫉恼心的话,就一定会自害,也会诬谤他人。诸天天人以及有智慧的清净梵行者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小孩子,虽然他所学习的都是念念就灭,学习吃饭、学习语言、学习规矩,好像学了以后,马上就忘记了,所学的这一些知识,也没有一个确切的住处,然而一直到了他年纪百岁的时候,一样不会消失,他仍然会吃饭、会说话等等。这一些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行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已经消失了,业种又好像没有一个住处,找不到它住在哪里,但是时节因缘成熟了,业种果报自然就会现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因此我们虽然知道,意识我执的烦恼的部分是容易断的,是透过见道的时候去思惟就断,但是如果末那识所相应的我执烦恼很深重,还是会影响到意识的分别判断,因此这个根深柢固的末那的烦恼习,就像俗话所说的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必须要从根把它挖掉;而且要悟后,一步一步的确实去作,除了思惟修以外,还要再历缘对境去修除。思惟修有什么用呢?这就牵涉到明心见道有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如果是瞋恚心很重的人呢?对于种种违逆自己情志的境界,动辄生起瞋恨暴怒心,那么他就应当要修学慈悲观来对治;学习观察众生受苦的可怜悯之相,而逐渐从自己的亲人、邻里、乡镇、国城逐步扩大爱念,到能够慈愍一切众生,这样瞋恚心就会逐渐消除了。而如果是愚痴不明正理的人呢?他的知见颠倒、拨无因果,而且执着于断见或者常见等,则可以修学因缘观来作为对治;也就是观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三步,练习将对方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分开。学佛之后就会明白,既然生而为人,就有作人的福报,就有让人钦佩的品质。谁没有优点呢,如果不被愤怒情绪带跑的话,即使是所谓的坏人,也有可敬之处。起码也要升起一个不小看他人的心。尽量说服自己,他这个人是好的,只是他的某个行为让人觉得可恨,把他做的事和他这个人分开来看。持这种心态,就会接纳、认可这个人,只是不赞同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子能够把性障也伏除了,这样子才能够说这个菩萨他开始具有修习四加行的一个资粮。所以,菩萨要修学四加行的观行的时候,一定要先具有这些条件。除了这些条件之外,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在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教里面,有非常多的所谓大乘的道场;因为我们北传是以大乘佛法为主,所以有非常多的佛教的大乘团体。可是对于佛法的核心的内涵,彼此的见解就不一定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佛门四众不贪著利养,殚精竭力在法上用功,去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并作思维整理,很可能在某一个时节因缘成熟,实证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个菩提,使得自己可以解脱三界生死,乃至证得生命实相,因而发起般若的总相智慧,并以此智慧为基础之下,去进修别相智、道种智,乃至圆证一切种智而成为究竟佛,不是很好吗?所以说,不贪著利养的缘故,很容易证得贤圣的智能,如同前面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我要跟诸位解释说,在佛法当中说纯善,纯善它不是一个相对法,它是本来就善的,它是自无始劫以来就没有不善过;如果说以七转识的心,那么那是有经过修正修学,当中杂染的习气给去掉以后,才能够说纯善。因此能够称之为纯善的善知识,那就是他能够开示三界万法实相的这位善知识,他所开示的这个法,是自无始劫以来恒常不变异的法,这才能说是纯善之法,能够教这样的法,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会违犯大妄语戒的人,当然只有相应于凡夫,会追求财色名食睡里面的名,这样子一个相应三界过患,轮回不断的习性的凡夫俗人,才会犯的过失。这很简单的就已经为我们说明了何谓: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所以说不可能所有人都出家,这个问题的假设根本不会成立。它不是一个正问。祝福大家:学法无碍,福慧双增,道业猛进,阿弥陀佛!-----摘自《三乘菩提学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部分瞋习重的人,他都是“我见”很重,他们都是非常好强、非常喜欢争胜、也非常爱面子;一般来说,我们就说这样人是“我见”非常重的人。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并不是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一个决定,末那过往所受的无始劫来六识心的种种决定,祂有熏习;虽然祂没有记忆,可是势力比较强的,祂能够作微劣的智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知道,瞋不瞋还是实际上是看自己的,原则上就是自己想要瞋;虽然这个无明来得非常快,可是有时候瞋完以后,就应该去得快啊!可一般的人不是;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去了解瞋背后的理由,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去的任何事件皆是无常易坏之法,如果我们要学习转依的道理,那么就要想:我的金刚性应该被无常法所系缚吗?如果我一直被无常的过去事件而系缚,那么我的金刚性岂不就被系缚而不能显发了吗?我们要学当菩萨,要学菩萨的心量与行谊,要学转依如来藏,那么就不应该被无常之法所系缚。只有心中不被无常法所系缚而能就事论事,才能显发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