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习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习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正的慈悲心与同理心对待众生,那也是一种次法!当然真正要帮助众生不容易,因为每个众生基本上都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先不谈太深细的烦恼,我们及众生就有很多我所执的烦恼,为了这个我而要养活自己就有许多的烦恼,乃至为了健康及家庭感情等烦恼!烦恼的范围深细又广,需要累积很多的福德与智慧才能慢慢解除!而要让自己越来越解脱与快乐,真的还是要累积很多福德与智慧,还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佗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所、我所执,永断贪著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因意根的计执性,导致意识无法马上说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这些种种烦恼妄想的习气又让自己沉溺于五欲六尘中,不知不觉地又去追逐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无法清净自己,无法排除对这些境界的执取,也就是无法修除对自我的执著,使得烦恼妄想攀缘不绝,而导致无相拜佛的功夫无法有所进展。末学知此弊病后,就想出一些方法来对治这些弊病,来修除这些遮障,后来发现修除性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四住地、无明住地,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都依于阿赖耶识而有。因此一定要先实证阿赖耶识,自己明确且真实亲证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体法、是法源、法母,不同于前七识;有其本自清净无染的真如体性,能真实的成就一切法,不是施设法、不是假名法;所以能明确地转依于第八识中的真如体性,而来灭除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生起怨亲平等心,就是说对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没有说彼我之想,为何要如此呢?因为倘若说,是见到怨家不同于亲眷,那就是从情执以及所谓的怨怼上面起分别,这种分别就是来自于贪欲以及瞋恨的烦恼因缘;因为贪欲以及瞋恨,就是会让自己造作恶业的一个心所烦恼因缘,以恶业因缘而产生苦果;因此应当要经常生起慈悲心,要经常生起对怨亲平等心,来对治自己烦恼;因为假如说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每个人都有他的习性,习性的内容不外贪、瞋、痴、慢、疑这五种,而习性是生生世世所熏习成为的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产生一种势力,遇缘就不由自主的造作而形成业力。所以简单的说──习性、惯性,就是业。人累劫来的习性根深柢固,一切身口意行都被牵着走,除非修学,修习动中定,否则一般人几乎察觉不到自己落在习性的窠臼中。学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改变习性,但也非一蹴可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佛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习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身口习诸行,及意之所念,恶业转增多,数数作复作;彼恶业无慧,多作不善已,随所生毕讫,必往地狱缚。此缚最甚苦,雄猛之所离;如法得财利,不负得安隐。施与得欢喜,二俱皆获利;如是诸居士,因施福增多。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诚信,具足成惭愧,庶几无悭贪。已拾离五盖,常乐行精进,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弃乐。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尽。无病为涅槃,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语译如下:一时,佛世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那个时候,尊者阿难也住在那里。有一个外道婆罗门来面见阿难尊者,与阿难尊者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我想要向尊者请法,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来供大众参考:大家都知道,初禅天众,已经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处所说的制约行为,其实就是习气,就是行为的惯性,就是业力。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习气、业力,不是我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习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细观自身八识之互动状况,烦恼习气如何形成?与习气形成息息相关之记忆如何运作?如何储藏?又如何提取?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如上一言难以尽举之问题,现代科学亦只能解其冰山一角。若再论及阿赖耶识之性用,譬如大种性自性──众生如何依其别业摄取四大种而成就各自别别之正报身?如何依其共业而摄取四大种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报土?如何依其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慢也正是慧解脱和俱解脱修习者最难突破的地方,由于这种慢是因为自我的存在而生起喜乐的,所以极为微细,非常不容易察觉,当然也就不容易断除了。介绍完我慢之后,继续说明第五种:高慢。什么是高慢呢?我们如果从慢、过慢、慢过慢来说高慢,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譬如有人向别人表示,自己已得上人法,超胜于一切人,因此而自高,这就称为高慢;意思是说觉得自己胜过一切人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法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的消失,他再也不用看到他;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毁灭性的瞋习。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瞋。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瞋,就是他会发起很大的脾气来,也会产生辱骂,可是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离开这些药方、这些汤药书,您也没有办法去真实的,能够在熏习之后,能够起而行,去修集这些菩提道的资粮;去到药店,去备集资粮之后,去选购、去采集这些药物,而能够熬制成真正能够断除生死的甘露、灵药。张拙秀才的这一首偈,已经清楚的可以看到说,他就是在讲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原标题:“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乃修习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之基础。若不信次法修习所得的因果,即是心地不净者,所修解脱道、佛菩提道都将不能成功。2.次法的修习,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佛菩提实证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3.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的缘故。我们就用一个《杂譬喻经》的故事来为各位说明:在西方有一个王国,向来缺少马匹,国王花了国库很多的钱,终于买了五百匹的战马,用来防御国境。可是一阵子之后,由于国泰民安没有战事,国王就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