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实做为佛的,所以只要是佛陀所传授的法门,就是我们现在与未来必须修的内容。在两千多年来,佛法曾经分出了无数的宗派,有的现在还在,有的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继承佛陀最早阿含时期教法的宗派,目前主要是存在于南传佛法,也就是锡兰、泰国、缅甸,还有中南半岛的这一些上座部的佛法。他们自认为自己代表了印度时期的上座佛 三摩地

2018-07-22

祂特别是针对凡夫众生、钝根机类,希望把从凡夫的性把他提升起来,让们藉由听法,能够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证得涅槃,能够离开三界,所以愿意付诸实修。这时候的法呢,就如同阳光照一切的大山,普通的小山还照不到;又好像是前面的生乳,新鲜的牛乳经过了一次的提炼,而成为酪的味道。第三进入了方等般若时,佛陀在阿含时之后开始说般若诸经,这时候阐述的是在入地之前所需要的道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这样的称呼是有一点不合适的,只是一般人惯成自然,积非成是,所以大众也都就这样惯了。佛教的修行人可以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类,总共又可以分为四众,也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和比丘尼是指说,他外表现出声闻出家相的这些男众和女众,也就是离开了家庭,接受了出家的戒律,剃光了头、穿着袈裟而行乞食法的这一些沙门僧人;而现在家相的男众,则叫作优 三摩地

2018-07-22

受这个善良的俗影响,甚至在佛当中,彼此打招呼也都用阿弥陀佛来称呼,是用来提醒彼此往生西方的愿心。既然西方净土如此之殊胜,要怎么样才能去呢?在《观无量寿经》说到,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都有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都放出八万四千种光明,这一些光明遍照着法界念佛的众生;由于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诚心念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得到感应,最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是不是一定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呢?佛在《楞严经》也有开示: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呪随持呪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 三摩地

2018-07-22

了解了佛、法、僧三宝的真实义之后,我们就知道:要学佛法,要作佛,那就一定要信仰三宝、归依三宝。就好像我们觉得上学很好、很重要,想要到学校里去学;那就得先到学校去注册,注册以后领了学生证,我们才算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未来学成之后,可以领毕业证书。如果我们不肯注册,最多只能说,是这个学校的旁听生;也就是说,不算自己家的家里人,是个佛法家中的外人。只有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人所谓的魔王,就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魔王他修福德与禅定,但是欲界爱无法断除,主要是由于眷属欲太重,所以就住在这个地方。再往上,色界位于欲界的上方,这是必须要是离开了欲界五欲的众生才能居住的地方。色界的众生虽然离开了欲界粗重的五欲,不染着于秽恶的欲界色法,但仍然被清净微细的色法所系缚;他们已经没有男女欲了,所以色界的众生是没有男女之别的。他们以 三摩地

2018-07-22

换句话说,有了参禅的基本功夫,还必须要有多方面的从布施到禅定来修种种福,还要去熏般若的正知正见,参禅才会有突破的因缘。即使一生花了二三十年去参禅,一旦破参了,你参禅的目的就达到了,针对同样一个目的的参究,就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有参禅的动机了。这里提到参禅还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基本知见,而且是正确的知见。换言之,是在具备参禅基本功夫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真正的一经到底是哪一部经?一般人都只会在的表相上,再加上世间曾经熏的种种法,加以贯通之后,就敢说我已经通了这一经了;然后他以相似的方法了解以后,他就敢说我又通了另外一部经了。因为所了解的范围都在世间的法相上,所以他才能够这样一法通一一法。其实,他有没有真的见道或是通达这部经,他只看到上表相所说的那些世间法而已。那 三摩地

2018-07-22

一门深入最主要的前提是:一门深入到底所为何事?或者说,一门深入是否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在一门深入的同时去多闻熏,反覆确定你的一门深入是否可以达到你所要求证的标的?再者说,一门到底指的是哪一门?有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一门深入。这样就会演变出很多的一门深入。也有人说:要以一个法门这样一直的用下去,终其一生不再改变。所以就有人教念佛,要一门深入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假如以这个为基础,再来进一步熏世出世间法,也就是第一义谛的知见,当然就一定会是如虎添翼;因为你一定会更加相信确定说,有一个万法所依的如来藏。假如说你暂时没有因缘进一步来熏第一义谛的知见,因为也许世间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出世弘法;但是平常修的一分的福、一分的慧,这个时候却好像有着超过于十倍乃至百倍的受用。这都是因为对法的信心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状况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试着想想看,单单学佛一词就已经指出,我们是要对佛法的熏或亲证是要有所求的,所以才会学佛。更何况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还得要进一步去求。而这个有所求,不妨是学人向上迈进的动力,怎么可以教学人要无所求呢?开悟一事更是如此,若不去求悟,那你基本参禅的动力都已经没有,更不要说你是不是有可能有开悟的机会。回过头来说,前面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各个宗派都不应当独立的立宗,应当回归于一佛乘的全面修证,应当依世尊的六度方便,先修福德,同时熏正知正见,以期证法,然后才能够深入。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经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经说明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前五度的修集福德,再加上六度的正确般若知见的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个种状况下,又加上很多的熏这些唯识的学者,其实是偏在否定藏识的预设立场之中。问题是,你否定藏识之后,你怎么有可能稍微真正地去知道般若的义理呢?因为般若的义理是极难证解,所以才说般若的法是甚深的,而凡愚是很难了知的。乃至于说,在未证种智所说的三自性,也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跟圆成实性之前,更不应该妄说三无性;那这样就很可能会妄谤甚深的了义法,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类人也许会有一分或多分的乐于助人的性。他虽然也知道说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也相信有未来世;但是他总透露着一分悲天悯人的气息,对于助人为快乐之本,他是有一定的体认。而当他接触佛法的时候,总是对苦、空、无我这一类的内容不感兴趣,反而特别喜欢或相应到经论里面记载着如何去利乐众生的这些事业。他也许会想说:经典里面记载那些菩萨,他到底怎么有可能做到那些事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七地满心以后,虽然不得不断我执,而且又进一步断烦恼障的气种子,那这个部分就远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证量所能比拟的!因为菩萨这个时候又有深妙的实相上的智慧,这是从明心见真开始,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了知的智慧啊!所以说佛菩提道上,菩萨虽然主要在般若慧上的修证,但是,二乘的解脱果以及其所证的智慧,菩萨一样也证。所以说,三乘的法其实是汇归于一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个在跟无佛之世示现因为往世的熏自悟自证辟支佛果的独觉,这个是在事相上是有所差别的,但是所证的辟支佛果却是一样的。所以,龙树菩萨只说声闻道,因为佛世的声闻道就兼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但是都是随佛音声听闻,所以只称为声闻。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我见、断我所执乃至断我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但是所修证的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够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有一心不乱的功夫;那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以这样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功夫,来对治,不让原来贪欲执着的那个气现起。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够跟随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会违背所发求生净土的誓愿,随 三摩地

2018-07-22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所说所行不是摄受,不是符合圣教,不是符合事实,那这样所说所学所作的内容,都是熏错误的邪见,乃至造作不可爱的邪行,那样的结缘只是摄受魔业而已,而不是广结善缘。因此,我们要广结善缘的目的,乃是为了要能够让自己的佛道进步,而不是,乃至下堕恶趣。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