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一般众生都是依于自己无明的习气,用自己的意识情解的势力去一昧的认为,只要顺于我心的就是善净缘,逆于我心的就是染恶缘;这样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而落入到意识情解当中,随自己的业力习气而流转。所以,我们要广结善缘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样的本质才是善净缘,得要有智慧去分辨:如何才是善净缘?如何是染恶缘?随顺我心所想的缘,一定就是善净缘吗?违逆于我心所想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样的忏悔,必须是要已经证悟明心的菩萨,他才可以有能力这样如实修习这个实相忏悔法。如果是还没有证悟第八识的人,而他只是以文字的内容去理解第八识心体的真如体性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第八识真心;这样没有证悟的菩萨,他依于正知见而修习实相忏悔,那只是相似的实相忏悔,功德并不成就。如果是错悟的人来实行这个实相忏悔,更不可能成就;因为他根本不能现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菩萨道五十二位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二地满心以前,都会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除,乃至因为自己不小心犯过失,因此会毁犯许多小小戒;这对于还在因地也就是二地未满心的菩萨来说,乃是在所难免的情形;但是一个正修佛道的菩萨,关键在于他是能够于事后如法忏悔,如法的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不停的实践这些善净法,而在无量无数劫的菩萨道当中,就这样透过不停的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正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轮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说,我们因为过去世而带来了多少的习惯,甚至我们连这一辈子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都未必能够完全了解。所以可见,我们从过去世到现在世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好的修行的程序的话,我们很难了解这些累世以来的习气,对我们产生了多么根本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这些过去世的习气,所以我们会在过去业因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然后贪欲的这些习气去侵害众生,以至于导致了我们现在的贫穷的恶果。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然后贪欲的这些习气去侵害众生,以至于导致了我们现在的贫穷的恶果。所以,再回头来看我们刚才看到的,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凡是从中华文化所普及的地区,大家对于一些精神层次的事情,往往也都有一致性的熏习。比方说,我们在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会读到这样的字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想只要读过《前赤壁赋》的人,几乎都会对这些文字以及里面所描绘出的洒脱自在的自境,而心怡不已。又譬如说,我们常常有听到所谓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一个说法者,没有教导们如何才是真心的境界,没有教导们怎么样才能够找到真如佛性,没有实际的方法告诉大家的话,而只是用大乘佛法的名相来告诉你寂灭为乐的话,那么我们不禁就要有所怀疑——这位说法者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乐寂灭为乐的精神?所以,有一个学习的心得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说,我们说关于这些事情的上面,必然可以用解脱道的方式去详加解释的;并且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我们真正修习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够证悟这个本心的话,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不是一个概念。那第二准则就是,我们必须要以明心见性的功德,一一开发本心的一切功能,直到成佛。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即使能够明心见性了,那也不代表已经成佛了。实际上明心见性之后,离成佛还非常非常的遥远,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一去学习。所以我们说准则的第二项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一般人所习以为常的所谓的老庄道家,在老庄道家里面所讲的这些真理。最主要是因为,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其实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用戒律来看;值得跟着他学习佛教教义的善知识,必然是持戒清净的,必然是持戒清净的,他个人不能够违犯了佛教的这些戒律。当然观众们可能有时候会听到说,有一些人会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这个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师们所做的任何的光怪陆离的事情,们都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因为修行证量还没有到那边。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问︰梦中的情景,如何判别是过去生的事、或今生曾习境的延伸?或含有警示、机锋之梦境?或者只是天马行空之幻想、无有意义?答︰梦中的情景,俗语有一句话叫做「尿床梦」,就是即将梦醒而尿急时乱梦一场;那种梦是没有条理的,乱七八糟、张冠李戴的,那就是一种无记的妄想。如果是有条有理的,而且它所示现出来的过程是很清明的,往往跟你周遭的人有关系,而且与他们的状况和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同一个外境,为什么两个人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后来我想了一下:因为在西安的时候,每天习惯从温暖的旅馆走到街上,瞬间温度就从二十几度降到零下十度,所以我的皮肤已经适应了那种极度温度的这种差异的感觉,认为那个叫作冷。回到以后呢?从机场走到外面温差变小了,所以相对而言就觉得这个也不怎么冷嘛!反而很舒服。那就要请问各位啰:同样的一个外境,我觉得很好、不冷,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不用限制自己说,我们在对待长辈的时候,一定要让长辈觉得很不方便,要想:他们就是因为没有熏闻过很正确的佛法,所以这一生中,往往按照他们的习惯,所以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呵护。可是他们至少有福德,而且我们有过去生的因缘,与他同为家中的眷属,所以应当想办法摄受他们,而不要在一些锅碗瓢盆,以及吃荤、吃素里面多所计较。宁可自己吃素的地方比较窄小,但是自己的心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修行本身就是要断除贪、瞋、痴三毒;学佛人却参与赌博,非但没有断除贪瞋痴三毒,反而增长贪的欲望以及痴的无明现行,乃至增长贪与痴的习性,岂不是很颠倒吗?更何况菩萨会在赌博上用心,表示这位菩萨已经落在事相上,与实证三乘菩提距离还很遥远!可以证明这一位菩萨是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熏习佛法才不过一劫、两劫而已;不是像久学菩萨一样,已经无量劫熏习佛法而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云何由外障碍饮食?谓彼有情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护令不得趣。云何由内障碍饮食?谓彼有情口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复颈瘿,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噉若饮。云何饮食无有障碍?谓有饿鬼名勐焰鬘,随所饮噉皆被烧然,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未甞暂息;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溺,纵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说,这样起起伏伏的觉受,它有什么样的过患呢?我们来看,一个普通的人,毎天他为了饮食、他为了生活、他为了伴侣,他可能要去种田,他可能要去为人奴仆,他可能要学习各种的技术,每天不避寒暑、辛苦劳累,而且往往身不由己;这样辛苦赚来的资财,来维持这个虚幻的五阴身。所以我们会说:这就是欲的过患的开始。如果说,以一个农夫来讲,他为了维持这一个五阴身,如果今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因此,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也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我们引用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个就是习气很重,喜欢跟大家常常一起道俗共会、一起来聊天,讲些世间学说,心不会安住在佛道当中,喜欢世俗法的一些言论。第五种就是这样的人也许他没有前面四种的弊端,但是他也许能够安住在佛法修学,可是他没有办法很精进,他有一点点的所得,他就觉得够了,就不想再继续往上修学了,这也就是有一点懈怠觉得不急。所以这五种,就是属于修学佛法的弊端。我们要能先观察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问菩萨行:云何修习菩萨道?云何满足菩萨行?云何清净菩萨行?云何究竟菩萨行?云何出生菩萨行?云何正念菩萨道?云何缘于菩萨境界道?云何增广菩萨道?云何菩萨具普贤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6〈入法界品第34之3〉)讲记:由这一段等觉菩萨的开示,可以知道修学佛法的首要,第一步就是寻觅善知识;找到了善知识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