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各个宗派都不应当独立的立宗,应当回归于一佛乘的全面修证,应当依世尊的六度方便,先修福德,同时熏习正知正见,以期证法,然后才能够深入。(原标题:如何看待佛门中的宗派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众人将事报于官府,告平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还俗。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神通:从修习禅定而取证的神通,如在四禅八定中所得的神通。(三)依通:依据外力,包括神咒、神药而得到的神通,如道士、术士们撒豆成兵、呼风换雨的工夫,土遁、水遁的隐身术等。(四)报通:为业报招感的神通,如某些天道、鬼道的众生具有疾行如飞、穿牖无阻等神通;如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不会落坠;鱼在水里逍遥游泳,不怕灭顶。这些都由于众生业报不同招感的神通,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阴之所以会成为魔,都是因为众生的自己的我见不断它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将我见能够断除的话,那这个五阴魔就减少了一分,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我执还有习气种子的部分要断除。因为还有我执的存在,就表示我们还没有完全超过五阴魔的范围;但是,在我见断除的时候,五阴魔其实已经对治了大部分了。所以说,在降伏五阴魔的第一个首要之务,就是能够确实的断除我见,因为断除我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依着佛所说的法去修学,渐次的亲证了法界实相、般若智慧、一切种智,这样经过了菩萨的五十二阶位的修习过程,最后必定会成佛,这样子修学才是真正的学佛人。概略说来,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佛、声闻、缘觉这三乘菩提,也函盖了神道教的神祇,以及一神教的教主所在的那个欲界天的凡夫境界。而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实证三乘菩提,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想要参禅,首先就要亲近真悟得如来藏的善知识,闻熏正确的知见;由善知识的教导,次第增进无相念佛的功夫,来修习动中定力;有了这种动中定的功夫以后,就会看话头,然后就能参禅。修学的过程当然要很专注,不要攀缘,职业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尽量要去做,要尽我们本分去把它做好;那除了职业和家庭之外,我们应该要履行的义务,还有其他一切修福的活动,应该要有所抉择&m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五项是正业,就是不造作杀、盗、淫的恶业,远离身的三恶业,修习洁白清净的善业。第六是正命,就是以正当而且如法的职业来营生活命、安身立命,过正当如法的生活。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开始可能不习惯,不舒服,慢慢就好了。一开始走样是正常的。一切不去管他,在于坚持。时间长了,利益自现。(原标题:有关“吉祥卧”的两个疑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种种习气。臭不可闻。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会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故宜亲近。末法行人。如我们者。比魔外的本领也比不上。楞严经说。色阴尽的。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忽于半夜。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受阴尽的。能反观其面。各有十种禅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世间的博学多闻,在佛法中不称为博学多闻,因为那个都是生死流转的那些不坚固之法,可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法——这个涅槃之法,祂是最殊胜、最胜妙的,而这是众生所最缺乏而不知道的一个法;所以要能够一直围绕着第八识如来藏这个法而多所熏习听闻,乃至最后能够实证,那个才叫作多闻。因为从来都不知道,而现在逐渐知道之后才知道说,原来这个法函盖了一切法;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随后,在这一个基础之下,因为熏习实相法的正知正见,在寻寻觅觅舍妄寻真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因为有智慧的庄严才能够成办吗?乃至说,一旦明心见真发起第一分的般若智慧,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三昧,同样也离不开智慧的庄严。所以说:忍、定、智慧,名智庄严。然而,这些不管是从福德庄严或是从智慧庄严来谈,都是先自庄严,进一步之后能他庄严;而开始可以他庄严之后,自庄严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因为布施、持戒都不是一、两天乃至说一、两世所要做的,或说可以的,所以若是能够随着世世在法上的熏习,再继续地修学布施、持戒,那其本质就是精进之法,因此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精进也伴随着一分福业的原因,所以才说:施、戒、精进,名福庄严。 (原标题:施、戒、精进,名福庄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难道不需要有一定的福德因缘?而这种福德,又与世间法的福德是不相同的!因为,这种福德已经因为世世随着善知识熏习佛法的正知正见,而开始有佛法上的智慧来作为依止;而不只是世间法上的智慧作为后盾,而能够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福德与智慧两者,在佛法上是不能分开来说的;只是,也许有时候方便说有时候要修福德、有时候又要修智慧,而把它们说成两件事情。这就好像在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周遭的眷属不是也有的在熏习佛法吗?但是,遇到善知识的缘还不是那么成熟的状况下,这个时候,当然就希望这一些众生能够常常生在人天之间。不是也有一些善知识在推广教授人天善法吗?譬如说中国的《论语》、《孟子》、《规》等等,我们也随喜赞叹!毕竟这也是人天善法嘛!也对众生是有利益的。只是佛法虽然说分为五乘,而实际上人天乘是通于外道法;佛法真正的内涵还是在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瞋恚而造作恶业,结怨严重的果报会下生到三恶道受报,如果再回到人间,由于烦恼没有断的缘故,很容易在八风的境界中增长瞋恚烦恼与习气。而说到了懈怠、乱意与愚痴,对一般世俗没有修学佛法的人来说,不容易发现有什么大的障碍,但是一旦发起了志愿想要学佛,假如懈怠的话,就难以成就各项功德了,连最基本的“信根”这个善根也难以具足。那在乱意方面呢,因为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杂阿含经》卷32)佛陀告诉一位在外道法中学习的聚落主:“如来具足了福慧圆满的十号功德,出现在充满著老病死苦的世间,佛陀常为众生说法教化,呵责杀生的过失,赞叹不杀;呵责偷盗、邪淫、妄语的过失,赞叹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功德。”因为众生虽然不喜爱老病死苦,但是却不能忆念已经承受的,或者必定会承受的老病死苦,反而造作产生更多苦果的杀盗淫妄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因地时候在外门广修福德,虽然也是在外门修福,却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是随分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的;一世又一世之中,又同时为众生施设了方便,希望众生也能够亲证菩提;这样修学福德的相貌就已经不同一般人了。乃至说,有一世终于亲证了菩提,进入了七住位成了菩萨摩诃萨,这个时候,他从亲证菩提而得的智慧,尚且不是二乘人之所能知能证,所以也是不共二乘人的;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时候会说三世十二因缘,有时候也说一世十二因缘,这两个部分一般学人已经熏习很多而且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在这里就不加以说明。单单来看一念的十二因缘,这里说:诸众生贪心杀时,就在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先要来思惟:一念起贪是从何而来?当然是因为过去的无明为因,因为不知道我见、我执的内容,不明白彼此蕴处界的我都是虚妄的道理,所以不断有错误的熏习:这个肉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