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懂得这个道理,心中就不再对入涅槃时必须灭除自我的事情有所恐惧,五上分结中的我慢结使,才能确实灭除。死后即使仍有极微细的我慢存在,无法避免中阴身的出生。但在中阴阶段,一定不会再去入胎或是受生于天界,就不会再有生死苦了。我慢若仍然存在,就会不信有自心如来常住,恐惧堕入断灭境界中,就一定会再去入胎或受生天界。但是我慢的意思,已经普遍被佛教界的大师们误会了 admin

2020-02-18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admin

2020-02-18

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 admin

2020-02-18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佛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现。缘 admin

2020-02-18

我见一旦断了,接著就可以渐渐地往上界观察,作更深入的探究,渐断色界的我见,再渐断无色界的我见,五上分结就可以渐断了。也就是见一处住地无明断了之后,便可以渐渐断除修道所断的后三个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及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当这些都断了,我执就全部断尽了。所以推究我执的内涵,其实就是比较深细的我见。此外,如果要打破所知障无始无明,亲证第八识如来 admin

2019-04-24

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声闻阿罗汉入灭尽定时,乃至清净的一念也断除,并非存有清净之一念。入涅盘时不但灭此一清净念,连七转识亦灭。末入涅盘时仍在人间度化众生,所以仍有清净一念,并非将六根断倒。六根如果断倒必定取证涅盘,取证涅盘的时候就没有这清净之一念了。《正法眼 admin

2019-04-24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佛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 admin

2019-04-24

初地入地心菩萨已伏性障如阿罗汉,都已得四果向而能取证中般涅槃,故说都已得有余涅槃;但因无意于无余涅槃的取证,故意不断除五上分结的我慢;初地满心位有能力断尽思惑而在舍寿时取现般涅槃,但因悲愿而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取无余涅槃。纵使七地满心菩萨已得念念入灭尽定,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所不能臆测,亦因同一缘故而说为不证有余、无余涅槃者。菩萨始从三贤位之第七住初心 admin

2018-12-27

解脱道无生之法,是指二乘之圣者,于断了阴界入我见以后,续断疑见与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渐渐伏除阴界入我相应之贪瞋痴烦恼,继而断除五下分结,续断阴界入我相应之色界爱及无色界爱与我执烦恼等五上分结,一切之身口意行皆已远离阴界入我之贪爱,也不再生起欲心希求或执取阴界入相应之六尘万法。由于四住地烦恼与贪爱永断无余,未来世依于六识而有之名色、六入、触、受,不复生 admin

2018-08-08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admin

2018-08-07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驭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项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摘录自平宝导师著,《甘露法雨》,自序,页1,佛教正觉同修会。)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mda 三摩地

2018-07-23

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修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与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非禅非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非禅 三摩地

2018-07-23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三摩地

2018-07-23

要去看一看它们是如何而起、如何而灭?观察上天堂、下地狱、入涅槃都是由于它们所生起的啊!这样子几天后周利盘特忽然明白了,原来佛要他去扫地,就是要扫除心中的结使与缠缚;所以自此之后,他就努力的去除三缚结、去除五下分结、去除五上分结,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僧团规定,每天派一位比丘去为比丘尼僧团说法,有一天轮到了周利盘特,比丘尼们知道盘特不会说法,只会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圣者,他们以断我见得出世间智慧为主,从初果的断我见乃至能够薄贪嗔痴以及能够断三缚结,能够断五下分结,断五上分结乃至解脱,这都是因为有了慧解脱以后才能够心解脱!所以,若只是单纯的世间禅定,他是不能证得解脱的!因为单纯的世间禅定,他就是意识的境界。同时声闻圣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蕴断灭为涅槃,不是以五蕴灭了不再出生为涅槃,因为五蕴灭了不再出生(只是断灭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说,粗重烦恼是有量的——三缚结是有量的;接下来的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也都是有量的,都是可以数说计算清楚的。可是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却是无量的,所知障所摄的上烦恼——也就是是无始无明随眠——也是无量的。你如果想修成佛果,不但要断除粗重烦恼现行,这部分的微细烦恼也必须断除;而且还要帮众生断除无量的烦恼。如果只是帮助众生断 三摩地

2018-07-23

要去看一看它们是如何而起、如何而灭?观察上天堂、下地狱、入涅盘都是由于它们所生起的啊!这样子几天后周利盘特忽然明白了,原来佛要他去扫地,就是要扫除心中的结使与缠缚;所以自此之后,他就努力的去除三缚结、去除五下分结、去除五上分结,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僧团规定,每天派一位比丘去为比丘尼僧团说法,有一天轮到了周利盘特,比丘尼们知道盘特不会说法,只会 三摩地

2018-07-23

在没有真善知识指导的情况下,穷尽一生精力去苦修禅定而极难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反不如轻松的修学智慧来求断我见;我见断除以后,加修未到地定,同时下定决心来断除欲界贪爱,自然就会发起了初禅,五种下分结即得断除,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这时只要再对五上分结深入了知,藉由观行而将我慢等法断除,立时成为慧解脱阿罗汉,不必须穷尽一世苦修四禅八定而仍无法证得初果解脱,仍 三摩地

2018-07-23

而佛法中的禅定加行与实证,系依于断我见的智慧而修习,一般的修学次第,建议学佛人在断除我见以后,再透过禅定实证的加行增上力,进而能断除五下分结,乃至断除五上分结而实证解脱极果,因此禅定的实证过程中,不去贪求种种境界,这和外道所修的禅定有明显不同处。若是为了与鬼神打交道或是为了修得神通而修习禅定,则非佛法中的禅定,不但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反而容易落入鬼神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8条/6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