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一类叫作中般涅槃,是说这一个人在此生结束,中阴身一现起之后,他会发现“我怎么没有入涅槃呢!”于是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把五上分结断了,就成为四果阿罗汉,马上能入般涅槃;或者在中阴身现起一段时间之后,把五上分结断尽而入涅槃;或者是在下一世投胎之前,断尽五上分结而入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根性最为猛利,因为他们本来的修证,就已经快接近四果的原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什么是四圣谛,为什么呢?因为声闻法里面讲的重点,就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对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加以说明:什么是四圣谛?四圣谛讲的就是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苦就是痛苦啊!我们以八苦来说明,也就是讲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三摩地

2018-07-21

必须连想要舍五蕴十八界的这个舍心都不存在了,才有办法取证慧解脱果;如果这些都能舍了,五上分结都不在了,那就能实证慧解脱。这是在短短一世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不像菩萨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编案:详细的内容请直接请阅《阿含正义》。)但是成为慧解脱以后,他只是断三毒烦恼的现行,并未断除三毒的习气种子随眠,习气种子还是留存在心中!所以声闻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 三摩地

2018-07-21

比如说,佛说的你本身是无常、是苦、空,这些他在当下就能够了知,这是属于利根人,所以不管这世间人所说什么钝使、利使或是什么,对他都没有妨碍,他很快就能证入;然后他再继续在修行的时候,将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这个修行的法则,继续的加行,然后就可以薄贪、嗔、痴证入二果;然后最后再发起离开欲界的禅定——初禅;最后断除了五下分结,乃至最后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比 三摩地

2018-07-21

四果就称为阿罗汉,他是断掉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断掉五上分结以后,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指什么呢?阿罗汉是指已经断除了在三界六道中的无明,凡夫众生所持的见烦恼跟思烦恼,也就是见惑跟思惑,因为他已经断掉了一般三界六道无明凡夫众生所持的见、思二惑,所以他就脱离了这个轮迴,不再分段生死;所谓的分段生死就是说,我们每一 三摩地

2018-07-21

见道之人若已断尽贪瞋及五上分结,则无中阴,因菩萨愿故不取涅盘,或生色究竟天宫,或生诸佛净土,莲花化生。若末断尽贪瞋,而不欲生天或求生诸佛净土者,舍报必有所依,必有中阴,一念无明未断尽故,亦受后有。何故必受后有?一念无明未断尽故。中阴之身已无末那经由接触法尘所生之灵知意识心,仅余末那识作主,然末那识不能思惟分别观照,须依末那附生之微细意识做简单之观察 三摩地

2018-07-20

若悟后勇猛精进断除五上分结者,乃至一生之中可以断尽一念无明,成为慧解脱之菩萨阿罗汉,永离分段生死;绝非禅定胜妙而有大神通者所能企及也!如是悟者,方是真学佛法之人也!且道:归宗禅师明明闻得敲鼎盖之音声,因何却道不闻?岂非睁眼说瞎话么?尔星云法师若欲证取真心者,先须信受佛语,方有悟缘;莫如今时口说信受佛语,背地里却是根本不信佛语,却是专以藏密破坏佛法之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8条/6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