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实证就是修道:如何把我所的贪着除掉,对自我的贪着也跟着减少了,薄贪瞋痴了,就是二果;再断五下分结了,五上分结也断了,那就是解脱道的完成,是阿罗汉,这就是二乘法的忍:声闻菩提的忍。可是二乘法还有一个因缘观,佛世时诸阿罗汉都从佛听闻而观修,能观察生老病死苦。缘觉则是自己有智慧观察:此因为彼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生所以有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所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说,粗重烦恼是有量的——三缚结是有量的;接下来的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也都是有量的,都是可以数说计算清楚的。可是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却是无量的,所知障所摄的上烦恼——也就是是无始无明随眠——也是无量的。你如果想修成佛果,不但要断除粗重烦恼现行,这部分的微细烦恼也必须断除;而且还要帮众生断除无量的烦恼。如果只是帮助众生断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开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mda 三摩地

2018-07-23

不舍精进,深入禅定及教典,修诸百千三昧,迈向薄贪嗔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之路。永离隔阴之迷,生生世世不离此界,与诸同修一起荷担如来家业,广益有情,即是实义菩萨、真释迦世尊之子也。本书所说乃为建立佛子见道之信心与知见,并指陈修道之路及参禅中微细淆讹之处,期佛子真实明自真心,见自本性。所说禅法是指月之指,非禅非月,佛子莫道末学所说即是禅。虽然禅法非禅 三摩地

2018-07-23

必须连想要舍五蕴十八界的这个舍心都不存在了,才有办法取证慧解脱果;如果这些都能舍了,五上分结都不在了,那就能实证慧解脱。这是在短短一世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不像菩萨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成为慧解脱以后,他只是断三毒烦恼的现行,并未断除三毒的习气种子随眠,习气种子还是留存在心中!所以声闻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听到人家奏乐,他不知不觉就闻歌起舞了;他对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佛门修行者是否已证初果?端以我见及三缚结是否已断而判,不以耕地时是否能使虫离四寸为判;是故佛是否已证阿罗汉果?端以五上分结是否已断为判,不以行走时是否离地四寸而判;所谓初果人耕地时虫离四寸之言,所谓阿罗汉行走时离地四寸、凭空而行之言,皆是凡夫传说之臆想,皆是无智之人不能判别真伪而随人妄语者,安可信之?自古以来,诸方大师与诸学人,常有如斯等事: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如实观行而确定五阴十八界全都虚妄,并且已经依四圣谛而实行八正道,断除了三缚结及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以后,仍然不是证悟的菩萨,仍然是声闻果中的初果圣人乃至四果圣人,终究不是实义菩萨;这一点是读者应该先了解的,以免证得声闻果以后,妄言自己是证悟大乘般若的实义菩萨,成就大妄语业。已经阅读而确知五阴十八界(特别是六识)的生灭性了,也已经确实观行而接受 三摩地

2018-07-23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 三摩地

2018-07-23

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个是无色界爱的结,虽然没有色质,但是取着四空禅定的欲乐境界,对于受、想等法不能舍离,受到无色界禅定境界的爱惑系缚;再来是掉结,就是在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心里面产生了散动,而退失了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的这种烦恼;第四个慢结,就是指 三摩地

2018-07-23

除非你能依着二乘见道之理,确实而如理作意的断除我见与三缚结后,不是误会式的断除我见与三缚结,进而断除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或是依着大乘见道后之真心体性而如理作意,故而发起意识的妙观察智,由这个万法根本的实证与现观,才能真正逐步的对治意根末那的劣行,而此时也只是下品妙观察智的少分,以后要走的路还很远呢!第三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复杂的制约行为,有着缜密的 三摩地

2018-07-23

由于初果人的意识如理作意思惟的结果,意根自然作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仅可以成为声闻二果,而且意识有了第二分清净,意根也有第二分清净,不是吗?同样的道理,声闻三果、四果分别断了五下分结、五上分结而成就,这是因为意识不断地如理思惟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真实虚妄,将它断了,意根自然作主接受这样的事实,使得声闻二果可以证得三果阿那含,于舍寿后,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 三摩地

2018-07-23

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俗语说:泥人尚且还有三分土性,何况是人?正是!阿罗汉尚且还有瞋恚的余习,何况我们还未断五上分结。我们说菩萨三果断了欲之后,仍然还有贪欲的余习在。比如说钱财、珠宝,每一个人都不嫌少,那么菩萨三果说贪欲断了,他还会有余习。比如说走过珠宝店,如果说有一颗祖母绿特别大、又漂亮。他看到了就会赞叹:好漂亮!真稀有!这就是余习。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虽然如此,还有一些微细的、深沉的慢,那就要到悟后起修一直到断五上分结的时候,才能够完全除尽。修除烦恼改变习气在开悟之前,每一个人的习气各不相同,悟后就要去调整改变我们原来不好的习气,这就叫做修道。改变习气,首先要除掉烦恼;烦恼的消除,要从比较重的烦恼先除,重的烦恼除掉以后,轻的烦恼自然就可以消除了。烦恼除掉了,习气自然而然就改变了。所以悟后起修 三摩地

2018-07-23

从解脱道来说,如果是在家身,不离欲就不能证得阿那含果,这是一般法师居士所知道的;但是在家身的佛弟子,如果能离欲,其实一样是可以进断五上分结的,同样是可以证得阿罗汉果的;所以离欲与否——能否断除我所五欲的贪爱——才是能否断除五上分结而成为阿罗汉的关键,不因在家或出家身相而有差别;若不能离欲,就无法证得三果,当然就与四果无缘了。若从 三摩地

2018-07-23

烦恼无尽誓愿断,在五蕴现前的时候,依于证初果断我见、二果薄贪瞋痴,乃至三果来断五下分结,乃至四果来断五上分结成为小乘无学果;这时候虽然不能像地上菩萨一样慢慢地在断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可是终究在烦恼的现行上面,是已经能够所谓的自知自作证,知道自己不受后有了。这样子还不能成佛,如果是定性声闻者,也只是一个不肖子、一个自了汉而已;只了脱自己的生死,不顾过 三摩地

2018-07-22

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的声闻缘觉知道自己的五阴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因此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菩萨则不然,不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且也找到一切有情身中的自性佛宝,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而且有情在三界不断轮回生死当中,祂没有生死,因此知道在生死当中,有 admin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08条/6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