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虽然世间的财物是无常,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拿来布施而做出无量的利益,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要悭惜这些无常之物而不布施呢?有智慧者还应观察:世间如果有持戒、多闻的人,由于持戒和多闻因缘所产生力量的缘故,可以获得人天乐乃至阿罗汉果,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却无法因为证得阿罗汉果就远离饥饿口渴等苦。证得阿罗汉果了还是没办法的,只有往世的布施使他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弃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盘,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从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恼中整理出来的现观境界啊!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除非别有因缘:佛说某个世界急着需要你,你要先赶快走,不然总是可以活上七十几岁;如果能活八十几、九十几岁,就可以为众生做更多事。若能活久一点,就能自利也能他利,如果只活三十几岁、四十岁就走了,当你修证即将到达最高峰时就突然走了,连自己都很难得到利益,又如何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呢?就算悟了再走,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利益众生,所以就不容易利他,所以自己修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什么是放生?所谓放生就是当我们看到有畜生道的众生即将被杀害、猎捕、囚禁、煮食等,或是有些因为过度惊恐而撞得浑身是伤甚至头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将造成还在巢的小生命因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会很自然的生起慈悲之心,不忍看到这些畜生道的众生面临被杀害的恐惧以及痛苦;所以出手相救,让牠们回归到本来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适当的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噉增恚。』(楞严经卷八)(原标题:修行人吃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入胎识如来藏是永不断灭的,衪的体性远离三界的见闻觉知,不会贪厌苦乐等六尘境界,所以说衪本性清净;但是衪能够在有情众生死亡的时候,借着所含藏的无明善恶业种而出生中阴身,去找到有往世因缘的有缘父母来入胎。入胎之后呢?除了受精卵,其中还有这个有情的如来藏以及意根,再加上母亲所提供的地、水、火、风四大养分,而由如来藏自己来打造自己的色身,所以才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即使如佛教,强调在修行方面众生平等,但在现实社会中,其伦理思想也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妻子事敬丈夫十三条中最后一条,供养沙门梵志,这是佛教宗教道德的体现。沙门和梵志都是指修行之人。古代印度宗教修行者多以乞食为生,佛教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条规定,当有托?乞食的修行者上门之时,作妻子的应当善待供养。据佛教教义,供养沙门梵志,是为将来种福田,妻子行此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几个人看了大为吃惊,我们虽然不信佛,对佛教的精神义理都是十分崇敬的,看了这一段却大打折扣,原来,佛教连男女都不平等了,还讲什么众生平等呢?她说。她的话使我一时为之语塞,由于我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什么书,也不能下任何判断,但是,我仍然对这位我素来尊敬的朋友说:佛教绝对是男女平等的,我们不必管你看的书上怎么说,从两点小事就可以证明,第一是,在佛教的大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会导致贫穷的因,比方说我们前世都非常的悭吝,并且贪著众生的钱财,甚至是侵占众生的钱财的话,那么今世恐怕我们有很高很高的机会就会遭遇到贫穷的恶果。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很有钱,他如果学佛,把钱布施给买不起蜡烛的穷人买烛照明,可以,但他不学佛,不布施,把钱用于发明创造的研究,发明了电灯,造福的是全人类!我学佛一年来,花在布施上的钱、时间、精力很多,效果却不大,还要忍受众生的误会、父母的责骂。您认为到底怎样思、怎样行才算布施?按印光的说法,买鱼或鸡放生布施最好。但我找不到一处可以安全放生之处,可以让动物放生之后不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阎罗王怎么样化导救护众生的呢?阎罗王怎么样化导救护这些罪人呢?就为他们宣说,三恶道之罪是咎由自取,不是因为父母,不是因为天、帝王、沙门、道人的过错。这意思是说:罪人哪!你现在应当知道说生到三恶道的原因了吧!那也应当进一步要去了解说,要如何出离三恶道的苦啊!然后就让他们生起忏悔心,当然这个目的就是要这些罪人能够改恶修善。那么请问一下:你愿意当这一类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中,对于药王菩萨开示,以什么样的众生未来世将会作佛来界定法师呢?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要是菩萨在因地时就肯真切地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那么单单就这么一项,菩萨就没有厌世的权利。可是当他真诚地发了说,愿意生生世世来到世间利乐有情的同时,又由于亲证这个本来就无我的如来藏,世世随分转依之后,一样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他在入世的同时,同时有出世的功德受用;这个时候我倒是要请教看官说:那这种状况您到底要说是入世还是出世呢?所以说,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见阎罗王的慈悲啊!从这里看来,这一分的阎罗王,有一部分是偏向罪业所报,因为恶业所感而下堕地狱,但是罪不至于无间,乘著他利乐教化众生的福业,生而为阎罗王;但是也要受地狱的苦,众苦止息之间兼受福业,乃至可以进一步地教化众生,示现依照因果律来定这些罪人的罪,然后交由狱卒来用种种的刑。这就好像在人间也有类似的情形,当世间人有所恶的作为,被逮捕送交法院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因为古大德观察因缘,用某一个法门来摄受众生,而学人看到大德的证量是这么样深广,因而建立宗派;可是当大德舍寿之后,往往后继乏人,所以法便式微,很少有能够像古德一样证量这么深的人,譬如说法相唯识宗。再者,古德也可能认为说某一个法门是很殊胜的,所以他一直努力去修学,可是往往自己却不知道说修学的标的为何,可是因此宗派却也建立下来。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会有生死轮回、因果业报,代表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一定有个永远不灭的主体,把我们的身口意所造的业从上一世带到这一世来,再从这一世带到未来世;而我们身体和意识心在死亡时都毁坏了,所以这一世出生的新意识无法再了知过去生的事情,除了诸佛了知我们无量众生无始以来的过去世之外,世间上就只有少数有报得一点宿命通能力的人,或者是有证得宿命通的修行者才可以记得某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今天我们希望说,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乃至可以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所以进一步才能够除去三界的烦恼;那这个部分初步的是要指证解脱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以佛教来说的话,我们说佛是一切种智人、佛是无师智,他不是依于其他众生的教导而成佛的,至少是在他示现成佛的这一世来说。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就佛教来说的话,我们说三界有六道轮回:有饿鬼道、有阿修罗、有天道……有种种的。在儒教来说的话,它是完全不会去触及的范围,儒教的部分是如此。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