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由于众生所受的种种法,是以真心为因,藉着父母四大、无明、业种等缘,直接、间接、辗转而出生的。直接的部分,是这个自心如来藉着父母的四大等缘,而出生了这个色身,以及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可以共同生活的山河大地器世间。间接的部分是透过这个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自心如来,变现了内外六尘相分,而由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自心如来变现了识阴六识出现。辗转的部分,识阴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佛对一切地方、一切处,到底哪一个地方是有道理,哪一个地方是没有道理,佛一切是了知的;这个地方有道理,这个地方没有道理,佛一切都能够知道;而且佛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业报,能够用天眼观察、佛眼观察、种种观察,知道过去生乃至于未来,这个菩萨乃至于这个众生、这位有情的过去是怎么样,曾经在哪里出世,曾经在哪里的村庄居住,曾经和哪些人作为眷属等等。菩萨都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众生因缘成熟,感得世尊来人间示现而有的肉身,这就是如来的生身。而如来的应化身为众生宣说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众生有智慧,在佛世时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因为供养世尊的应化身有很大的福德。三者,所谓的如来灭身就是如来般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果菩萨有机会得到佛的舍利,应该要起塔供养;因为供养如来的舍利真的很难得,所以供养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世尊对众生有恩,众生供养如来世尊就是在报恩田种福田。为什么如来世尊对众生有恩?说明如下:首先,如来世尊为了度众生,以人天至尊的身分到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也就是示现从兜率陀天下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入涅槃让众生知道,如果依照世尊的开示,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众生也可以如世尊一样,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又世尊诞生人间,为众生说法四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持戒为什么也是福庄严?若单偏从律仪的部分来说,因为持戒而不去侵扰众生,或者不犯杀、盗、淫、妄等过失,或者是持八戒斋,未来世就从持戒之时不侵扰众生…等,感得众生也不侵扰于菩萨,而得一分安隐之福。然而若是从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的角度来看,菩萨还有不得不去作利乐众生的事情,以及必须要进一步去修学的善法;随其因缘跟所作的差别,所得的福报也是不同的。而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也许说:某乙是曾经当选过市长,乃至是当选过总统;因为这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加以支持以及肯定,表示说,从某一个特定众生之中,或者是说某一段特定的时间之中,某乙是可以受用他在这一分的人世间的福报;换句话就是说,可能某乙过去生所修的福报,就在此世某一些因缘之下,因此而对现受用了;当然,这又比前面所说的状况——在公司中、在家庭里面的状况,又来得更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思又完全不一样!这里说的是,佛菩萨随众生在三界中各各的品类,以如法的善巧方便,皆令安住在佛菩提道之上。又有的经论中会看到:功德自庄严,当往菩提座。这里就说,菩萨以种种功德来成就道业之后,很快就能成就佛道。又有的经论说:以是功德,诸菩萨摩诃萨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则是说,菩萨摩诃萨以诸大功德、大愿等等来成就佛菩提道。庄严,还有别的意思,譬如又有的经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当众香国的菩萨接著问到:“释迦牟尼世尊是以什么来说法的?”维摩诘菩萨就说了: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维摩诘所说经》卷3)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心性刚强很难教化,所以释迦佛为众生说种种刚强的言语,以便来调伏众生的心性,说了:“哪些是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因缘果报的事相,已经说过了身业、语业邪行的果报,关于意邪行的因缘果报,经文中这么说: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维摩诘所说经》卷3)贪嫉指的是有情坚持固守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对刚强的众生要用刚强的语言呢?经文说: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狠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维摩诘所说经》卷3)难以教化的人,他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缘,所以必须要运用种种的方法才能够对治,并且调御他们散乱攀缘的心;所以当他们的心能够止息安住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节俭,是应该自己舍不得用,但是利益众生时绝不吝惜;这都是为了一世又一世的累积福德,使自己在未来成佛时可以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所以自己很节俭,而又大方地布施给众生。这个三十二相业,眼光短浅的人都作不下去的,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愿意、才能持续不断的作下去;所以佛答复说:善男子!这三十二相业,有智慧的人才能作。什么叫作有智慧的人呢?在这边佛又如何开示呢?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呢?就是因为三十二大人相是大悲的果报。为什么会是大悲的果报呢?就是因为诸佛菩萨慈愍众生不知道法界的实相,所以特地来到世间为众生宣说不可思议的第八识如来藏。因为众生对于第八识如来藏是从来不知的、从来不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的菩萨能够作胜妙的法布施,那么样来修集福智庄严是很快速的;反观现在的状况,一般的在家菩萨一旦想要学法、修法的时候,就有可能家中的家亲眷属会给予种种的阻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生的愿,因而常在生死苦中出入。所以菩萨在证得三三昧之后,于常常利乐有情,还是有愿的。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 (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着又开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的部分;一般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时间的关系,经中的: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就移到这一次来说明。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某甲正在布施饮食、物资给一些受灾的人民,本来某甲是客客气气地奉上饮食等等,无奈对方却对所施的饮食不满意!假如你就是某甲的话,你要怎么办?相信你一定会以智慧来思惟:我之所以到这个地方布施饮食的缘故,是为了要与众生结善缘,而不是要与众生结恶缘;众生因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会有多多少少的烦恼,这也是正常的。在这样的思惟之后,忍辱而不与众生发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姑且我们就不说这一位假名善知识他的所作所为的因果,但是从这样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说,学人在熏习乃至奉行布施法的过程中,得要有基本的智慧来加以观察、判断:自己布施的对象其所作所为是不是如法?甚至可能是拿了众生所布施的钱财,反而做一些会伤害众生的事情;更有过之的是,根本就是在破坏佛法!那么您可得要睁大眼睛喔!以免因为善心的布施,反而是与破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的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的缘故,某甲不犯其中的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的一分或多分的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的不饮酒,看起来对利益众生而言,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律己而不饮酒的缘故,所以某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