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空看佛经。自禀释迦。岂其然乎。良繇智者具大福德智慧辩才。累为帝师故。成一家之说。辞博理微。而后世子孙。称传祖教。乃番毁师子尊者。亲付法与婆舍斯多。以至此土六祖传衣付法。以为邪解。呜呼吾若备论。即成是非。子自详之问曰。自达磨至此土。因何诸祖师言教。与西天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头一宗北秀荷泽。南岳让青原思。言句渐异。见解差殊。各党师门互毁盛至。如何得息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第一阶段,从达摩至五祖弘忍,主要为“藉教悟宗”阶段,即重视佛教经典,将佛经作为指导修行和印证是否开悟的依据,同时重视坐禅和具体的观修,如达摩、慧可、僧璨,乃至东山法门的道信、弘忍都有隐居独处于山林、重视坐禅的特点。第二阶段,从六祖慧能到马祖,下至禅门五宗的形成,主要为“机锋棒喝”与禅门公案阶段,就是通过师徒之间的言谈举止,在瞬眉 | admin 2018-07-19 |
![]() |
这正是佛经所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的意思所在。“一微尘”、“一毫端”可说是事物的最小者,但它却可以收尽大地,现出佛国。原因就在于大地、佛国、与微尘、毫端,同是心的派生物,同是以心为本体;所以它们可以大小相印,一即一切。这种思想,以华严宗发挥得最充分。杨岐方会对于外宗思想的继承,入宋以后逐渐影响到禅宗各派。宣和年间(约1122年),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与之语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众。系狱诘之。乃以诗通状。辞意在闽川之西东。然章句靡丽。州将异而释之。又详其旨疑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焉。辩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客子恳祈。唯书三五行。终不明言。其事微密验。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书遗曰。付皇都勘。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佛经所谓网漫相也。迨为童孺神俊挺然。乃有出尘之志。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侍瓶钵。非父母不沮之。若迦楼罗鸟啄几万重围矣。年十八纳形俱法。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台岭教文洞明三观。兼得深定神异通感皆莫我知少览百家弥通三教。仍善属文长于诗笔。凡其邦伯輶轩皆响风造谒。观则持重若严君焉。见则畏伏。秖就几杖以待贵士。或施财宝皆回入常住。罄无私畜。或曰。贵人所施皆 | 三摩地 2018-07-19 |
![]() |
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高位龙象抗。御黄冠。翻覆未安[危*臬][危*瓦]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明由此公卿叹赏。则神龙元年也。其年九月十四日下敕曰。仰所在官吏废此伪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或见佛经耽味不舍。后弃俗从师。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下受诵经法。既登戒已问道于嵩少。决了无壅。遁迹三峰放荡自在。无几入太一山中。甫行风教学人螘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盈柈而进。有擘不张呀者。帝观其异即焚香祝之。俄为菩萨形。梵相克全仪容可爱遂致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绵锦覆之。赐兴善寺令致礼之。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忽一日因阅佛经洗然开悟。乃叹曰。人生富贵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运载。遂投驻跸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议进修昼夜不疲。而属师亡。亦遵释氏丧仪。守礼无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台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迩。切问近思。俄征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友。结契远求名匠。阻两河间。兵未罢路不通。南则梁祖。北则庄宗。抗衡于轻重之前。逐鹿在存亡之际。当是时也。超止于本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着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欲灭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秘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时佛法则灭。善男子。大涅槃经常不变易。云何难言迦叶佛时有是经不。善男子。迦叶佛时所有众生贪欲微薄智慧滋多。诸菩萨摩诃萨等调柔易化。有大威德总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净。一切众生悉知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常住不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善男 | admin 2018-07-19 |
![]() |
六师经典非佛经典。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所说经。诸佛菩萨听诸比丘畜种种物。六师所说不听弟子畜一切物。如是之义。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牛五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种盐五种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菩萨说于三乘。而是经中纯说一乘。谓大涅槃。如此之言云何当是佛之正典。诸佛 | admin 2018-07-19 |
![]() |
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惟。虽复思惟。不思惟善。不思惟善故。如恶法住。恶法住者。则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恼热。六者受恶果。是名为没。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故。是名为没。所言恶者。圣人呵责故。心生怖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众生故。是名为恶。言无善者。能生无量恶果报故。常为无明所缠绕 | admin 2018-07-19 |
![]() |
各位不妨翻一下佛经,您是否有发现佛陀时代有哪位十大弟子或等觉大菩萨胁士,私下或公开讲公案或耍机锋?应该是没有吧,恐怕也找不到任何文献证明,同时也没有谁敢如此僭越法主如来的职权,而公开为人讲公案耍机锋、谈禅说道。因此我们身为正信佛子,应该要符合佛理,因为尊师重道才能使之命脉永续流传,而不致破合和僧团。同时我们也莫成为协助他人共同造作僭越法主之职权,以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虽然佛经上说,现在的众生未来都会成佛,所以对于众生,佛门习惯以菩萨来称呼,可是对这三位尊称菩萨,似乎有点儿教人不太习惯。因为这三位当中,如果要说道行,大概只有丰干还有那么一点儿,因为他没事就骑着老虎跑来跑去。这世间,敢骑老虎的毕竟没几个,若没有道行,老虎也不愿让他骑。虽然,他停留在国清寺时,会为僧众舂米,但是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是骑着老虎在山里荡来荡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玄奘菩萨在西行时期就名满印度诸国和西域诸国,因为他老人家太厉害、名气太响亮,还导致印度的两个大国王为了争他而差点打起来,最后在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所挽留下,参加了场面浩大的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佛法辩论比赛,输了要砍 | admin 2018-07-06 |
![]() |
在佛经里,这八个心通常被称为“八识”。“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种感觉,譬如冷热痛痒。第六个心是意识,也就是我们用来思考、推理以及做抽象的思惟心智。意识也分析前五个心所接受的信息,由于意识 | admin 2018-06-20 |
![]() |
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祂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祂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 | admin 2018-0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