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得要来看一看这一段,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记载着说: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现在就针对这一个层面,再来跟大家作进一步的说明,这里举世尊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所作的开示,但是由于是比较冗长,就仅节录一部分的内容,虽然只是节录,还是足以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中提到:上品上生者,……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个道理佛陀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开示说: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从这段圣教的开示就知道,不管你是在定中,或者你出定,或者是在念佛,或者是在打坐,或者在梦中等等的种种情形,当有遇到瑞相,乃至遇到有诸佛菩萨示现而为你开示佛法的内容时,应当让这些内容的义理与修多罗比较而一致吻合的——修多罗就是经典至教。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上品中生的这个阶段,它主要是在摄受大乘种性的大心菩萨这些念佛人。虽然他不用证悟实相而转依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也受持、持守证悟大乘方等经典这些功德,他不需要这个部分,也就是说,他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那这样的菩萨,可是他需要其他的条件,虽然他不必受持方等经典,不必证悟实相而转依,可是他却要有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进入到了上品下生的部分,上品下生的菩萨他的条件又比上品中生的菩萨简单了一些:他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他也不必深解第一义谛的旨趣。也就是说,他不需要受持方等经典,不需要证悟实相、亲见自性弥陀,也不需要深解,只要了解部分的第一义谛的旨趣;他不像上品中生菩萨要在知见上闻熏具足,他这个上品下生的菩萨,并不需要具足,可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知道中品生的念佛菩萨,乃是阿弥陀佛所要摄受的一部分菩萨;阿弥陀佛所摄受的这些菩萨,他是偏向于声闻种性的菩萨。虽然他是菩萨,只是说他的根器比较偏向于声闻种性,不过他们还是菩萨,只是对于声闻法----他本身是声闻的根器----他比较喜欢趣向。也就是说修学大乘法的部分,他比较是属于新学菩萨,他对于大乘法的熏修,以时劫来讲比较少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中品中生的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就是说他在娑婆世界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者声闻具足戒而不违犯。也就是说,虽然他是一日一夜,可是他是精勤的持戒,一日一夜执持出家戒律,是非常精进!或者有的在家菩萨他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戒,也就是说在家菩萨他是一日出家受八关戒斋。他这时候不管是出家菩萨或在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所以我们知道中品下生的菩萨乃是这个众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他在世间的时候,做人该有的道理他能做到----他是孝养父母、行仁义,在这个世界做人基本的福德他有做到;如果不孝养父母,不行仁义的话,他是无法成就这个条件的。而且临命终时他是遇到善知识,所以说他跟前面的几生的菩萨、上品三生的菩萨以及中品的上生、中生的菩萨不一样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这个下品生的菩萨,下品上生的菩萨乃是摄受造作各种恶业而不犯五逆罪的人。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样的人,他不造这个五逆的这个重罪,可是呢,他可是做了很多恶业。而且这个部分,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说,他没有做哪一个坏事,做什么坏事呢?他不毁谤大乘经典!也就是说他不毁谤大乘法。他不毁谤大乘法这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下品中生的这个菩萨,他平常是有学佛,他是受五戒,可是就毁犯了五戒;受了八关斋戒,又毁犯八关斋戒;受了声闻具足戒、沙弥戒,又毁犯了这些沙弥戒、具足戒----声闻具足戒;乃至他偷僧只物,偷僧宝的东西,偷三宝物;乃至盗现前僧物,盗了寺院现前僧的物;甚至他是可能出家或者是居士,他是不净说法----盗说经法、不净说法;而且他是无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里佛的开示:这么深恶重业的这个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接引他,所以阿弥陀佛是最最最最慈悲的,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要摄受。可是有的菩萨会想,我们好像有看到其他经典说阿弥陀佛不摄受五逆的众生,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经典有提到这个。我们看说,在《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个部分,佛有讲说不摄受五逆的人。《佛说无量寿经》卷一有说:【设我 三摩地

2018-07-20

然后你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经上怎么描写的,舍利怎样的庄严,就是为了等待我们这一个还失落在娑婆世界的儿女,你会是怎样的感动。所以不妨从这个角度去入手,能帮助我们成就无相忆佛。当我们能如子忆母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如母忆子,因为里面有亲情在,你在忆佛或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怀着浓浓的情义在里面,不是干瘪瘪的一个阿弥陀佛在那儿,这样阿弥陀佛才跟我们生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量寿佛的报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进一步讲: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此人如是至心,念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死后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念佛有怀疑的人,乃至五逆十恶的人念佛都能往生,何况是至心念佛,且努力的修积三福净业的佛!自古及今念佛人往生者极多,《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从此之后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并且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所说的念佛三昧。不落空、有两边,是有也是空,从此念佛才叫作实相念佛,那这就是真正而的念佛三昧。(原标题:怎样念佛让往生净土更有把握?) 三摩地

2018-07-20

若是持名法门,必定如佛说阿弥陀佛经等,倡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干日即得往生;或临命终时执持名号若干念而能一心不乱者得生净土。是故忆念二字乃是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在。若善知识以持名念佛而解说念佛圆通者,必属权巧方便接引众生。将来必会斟酌因缘,续说无相念佛,引导众生进入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能采行此法,可以迅速调伏六根,充满法喜, 三摩地

2018-07-20

然而净土门既是佛经中所说者,圣道门亦是佛经中所说者,法本是一,则分宗分派之后,应唯有高下广狭之差别,而不应有所互异;若是互有大异而不能融合者,当知彼二门中,必有一门法义行门错误,或是二门之弘传者俱堕误解之中,是故导致二门互争之状况,令二宗学人各执其是、非其所非。如是,自古以来,欲求禅净圆融者,即难可得;所幸十年来之地区,由于倡导禅净双修之道场渐多, 三摩地

2018-07-20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可以迅速入地,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