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佛经皆说无我。而彼不知空无我义。彼无慧人趣向灭尽。然空无我说亦是佛语。所以者何。无量尘垢诸烦恼藏。常空涅槃。如是涅槃是一切句。彼常住安乐。是佛所得大般涅槃句。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离于断常。佛告迦叶。乃至众生轮回生死我不自在。是故我为说无我义。然诸佛所得大般涅槃常住安乐。以是义故。坏彼断常。迦叶白佛言。世尊。再转无我转我久矣佛告迦叶。为破世间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即是菩萨若有说言佛在舍卫只陀精舍。听诸比丘受畜奴婢仆使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金银琉璃真珠颇梨车[(王*巨)/木]马瑙珊瑚虎珀。珂具璧玉铜铁釜鍑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市易储积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慈故怜愍众生皆听畜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若有说言佛在舍卫只陀精舍那梨楼鬼所住之处。尔时如来因婆罗门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说言。比丘不应受畜金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个人究竟有几个心?现代科学家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层次,您可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吗?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八个心,在佛经里,这八个心通常被称为『八识』。『识』是指能够认知的功能:眼识是视觉功能,能分辨色彩。耳识是听觉功能,能分辨声音。鼻识是嗅觉功能,能分辨气味。舌识是味觉功能,能分辨味道。身识是触觉功能,能分辨身体的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当我们悟明真心见到自性之时,对照佛经即会倍感《心经》的亲切,《心经》所讲如来藏心、众生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的亲切,即会明白不仅《心经》是在讲真心实相,《金刚经》、《楞严经》等无数了义经典都不离此,因此我们会于如来藏总相智上通达无碍,亦可为进一步证得与修学般若的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打下基础。《心经》最终是在告诉我们,只有这个不生不灭、无苦无乐、不分别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很多人就说:因为佛经里面讲应无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别,譬如说我在吃饭的时候,我都能够不分别。所以因为佛说要应无所住,因为有所住就有分别,所以我只要无所住,我就无分别。但是,要把六识心修成无分别,你来看看是不是可能。先从刚刚讲的这个吃饭:你在吃饭的当中都不分别,是不是可能?第一个,你为什么会拿筷子去夹菜?为什么会把饭堆到嘴里面去?你怎么知道它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有时候仅仅是指三界的一切法,而不包含出三界的法身如来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佛言: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有时候仅仅是指三界的一切法,而不包含出三界的法身如来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佛言: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八识种种异名皆依其所具有之不同的功能作用而立,若不理解这些名称的内涵,就无法读懂经典,更无法融通经典,甚或以为佛经自相矛盾。以下略举例说明第八识异名之内涵。一、阿赖耶识通常所言的第八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所谓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心体能积藏法种。所藏是指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所藏的种子分为本有种子与后熏种子,本有种子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 | admin 2018-07-21 |
![]() |
净土之念佛法门有多种,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持名念佛,《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念佛,《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系念思维念佛,《楞严经》说念佛圆通法门(念佛三昧)。学人若由浅入深,精进念佛,最终必定会经由念佛三昧转入参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而亲证实相念佛,由净土法门回归到心地法门。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 | admin 2018-07-21 |
![]() |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印顺法师强调的是“人菩萨行”,而佛经所说的维摩诘居士和善财童子当时都已经超出了佛法中所说的“人”的概念,是解脱了六道轮回的菩萨摩诃萨。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在描述维摩诘居士时说: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佛经中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其实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个颂偈。的颂偈是这样讲的:【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四种法要。这四种法要颇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就是一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弟子,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实你如果看佛经,你就会发现佛在说法的时候祂会问阿难啊、须菩提呀或者说舍利弗啊,那么既然祂能把祂的名字都叫出来表示祂是有分别,并不是没有分别。所以,其实触而不分别并不是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如果想要把觉知心修到触而不分别,那么这是错误的修法。当然触而不分别的心其实也有,在五遍行当中、五别境当中都有触而不分别的心,在未到地定当中觉知心也是触而不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都是观想所成色,都是内相分,如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花座观、弥陀相观等观想,乃至成就遍观一切色观而悟自心如来、自心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CBETA,T12,no.365,p.343,c7-8),以此作为念佛的方法而增益对佛的信心,并作为与佛感应的修行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自参自悟还是有“师”的,他们都是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开示,才得以契入的,并非真的是“无师自通”。譬如《六祖坛经》记载的永嘉玄觉禅师,就是自己看《维摩经》而开悟的。后永嘉大师闻有六祖惠能大师住持宗门正法,即前去求得印证,这便是宗门著名的“一宿觉”公案的来历。佛门内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错悟了的人被悟错了的“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观无量寿佛经》世尊向阿难及韦提希开示说:「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