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说六道伽陀经》云:“圣贤净行师,所有财宝等,若贪若偷盗,而堕大号叫。若诸偷盗业,感大火烧身,叫唤出大声,是名大号叫。”《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五者从狱中来出,随所负轻重偿债,或有作奴婢偿者,或作牛马骡驴骆驼偿者,或作猪羊鹅鸭鸡犬偿者。诸禽兽鱼鳖之属,皆是负债者,经言债不腐朽所谓也。今见有下贱畜生之属,皆由故世宿命贪利,强取人 | admin 2019-07-17 |
|
![]() |
又如 文殊菩萨可是七佛之师,七佛都成佛了,怎可能文殊菩萨还没成佛?《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记载 文殊菩萨乃过去世“龙种上王如来”,《央崛摩罗经》卷4又说文殊菩萨也为现在北方过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之“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些等觉菩萨在娑婆世界只护持世尊而不另立门户呢?我们再看,这些等觉菩萨就算不另立门户,那有无 | admin 2019-06-29 |
![]() |
人间佛教 【作者】平实导师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书号】978-986-6431-59-3 【开本】488页 【定价】400元台币 书籍简介 “大乘非佛说”的讲法似乎流传已久,却只是日本人企图摆脱中国佛教的影响,而在明治维新时期才开始提出来的说法;台湾佛教、大陆佛教的浅学无智之人,由于未曾实证佛法而迷信日本人错误的学术考证,错认 | 三摩地 2019-06-25 |
![]() |
这是大乘佛教与声闻佛教同时存在于佛世的历史明证,证明大乘佛教不是从声闻法中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的产物,却是声闻佛教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声闻凡夫僧所不乐见的史实;于是古今声闻法中的凡夫都欲加以扭曲而作诡说,更是末法时代高声大呼“大乘非佛说”的六识论声闻凡夫极力想要扭曲的佛教史实之一,于是想方设法扭曲迦叶菩萨为声闻僧,以及扭曲迦叶童女为比丘僧等荒 | 三摩地 2019-06-25 |
![]() |
可是当年的某赖以及某美彭措之流,各个自称为观音菩萨或者文殊菩萨的化身,却坦然住世、无愧怖于心,我真疑惑不已,何以藏密就可以不受了义经典如大佛顶首楞严经的规范呢?佛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藏密独独可以把这佛嘱当做耳边风?如果可以不遵佛说别立异议,他到底还算不算是佛法呢?佛说我们应当依法不依人,他偏偏要我们先做四皈依,那么如果当我们有疑惑的时候,到底是应该 | admin 2019-05-05 |
![]() |
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末学所知,略说佛性的本质。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 | admin 2019-05-01 |
![]() |
城东亦有宝塔,为阿育王所建,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城北还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阿育王所建,这是为了纪念世尊因中行菩萨道时,在这个国家千生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奘师参礼的圣迹实在太多了,一路参观礼拜,将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物,所经大塔大寺,都分别一一供养。【4.4收心经游乌仗那(乌仗那国)】=>《慈恩》=>《西域记》【4.4.1忍辱仙塔】接着又到了乌铎 | admin 2019-04-29 |
![]() |
或是有些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想去探讨:当他舍报灭尽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以后,在无余涅槃中,佛说不是断灭,佛说是不生不灭,那到底无余涅槃的境界是什么?当他想去探讨的时候,也就能够跟无始无明相应。可是这些时候只是相应无始无明,并没有打破无始无明,也没有跟无始无明里面的上烦恼相应。修行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呢?修行人必须要去寻觅善知识,然后跟善知识 | admin 2019-04-24 |
![]() |
《中阿含经》卷47,佛说: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意思是说:如果有比丘能够真实了知十八界的内涵以及功能,他就是有智慧的人。在这段经文中,显示出意根和意识就像眼根和眼识一样,都是根与识同时存在,并且共同现 | admin 2019-04-24 |
![]() |
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ldquo | admin 2019-04-24 |
![]() |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学佛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对境,观行、实证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则能有机缘断我见、证初果、走向解脱。一、五蕴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什么叫蕴呢?蕴就是聚集、积聚的意思。(一)色藴什么是色蕴呢?色蕴是指人类的色身由四大物质(即地、火、风、水)所造成;是由受精卵汲取母亲血液里的养分,胚胎 | admin 2019-04-24 |
![]() |
佛说:想亦是知故;乃至更进一步生起的意识觉知心中的语言文字想法,也都是名为想阴。思阴者又名行阴,谓六识面对六尘时之思心所继续存在不断,已对六尘有决定性——继续取或继续舍离,故名思阴;决定之后就有了心行,因此又名心的行阴,乃至进一步有了口行与身行,也都是行阴。但是由于色、识二阴运作的缘故,即有受阴、想阴、行阴运作不断。色阴是指十八界法中的五 | admin 2019-04-24 |
![]() |
《长阿含经》卷10经文如下:佛说:“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ldq | admin 2019-04-24 |
![]() |
所以佛说:“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了知苦、乐,但还没有对苦、乐加以觉受时的了知,正是欲界最微细的想阴;对苦、乐加以领受时的离念灵知,已经是受阴了;若是因为苦、乐受而在心中生起语言文字妄想时,已经是极粗糙的想阴了。至于识阴中的“识”,佛特别指明说:“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识也。”也就 | admin 2019-04-24 |
![]() |
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自此之后的轮回中,佛陀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 | admin 2019-04-21 |
![]() |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佛从禅室出,往至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高百二十里,枝叶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众病除愈,眼目精明。佛坐树下,时诸比丘,取果食之。佛语阿难:吾观天地万物,各有宿缘。阿 | admin 2019-04-18 |
![]() |
这意思就是说,佛地无垢识真如仍然是因地阿赖耶识心体,只因为所含藏的种子有所差别而改变名称,但是不改变心体,所以佛说“乃至成佛也常所宝持”。事实上,如来的清净藏无垢识,就是世间人的阿赖耶识。世间人的阿赖耶识,就好比那还没有经过打造的黄金;而如来的清净藏无垢识,就好比那黄金打造后的金戒指。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本质都同样是黄金,差别就 | admin 2019-04-17 |
![]() |
如是无知于《佛藏经》所说之无名相法如来藏,于佛法中无丝毫证德,而求名闻利养,广作营运以成就世间大名声时,所说诸法同于外道而称为佛法、名为佛说,本质实属谤佛、谤法之破戒比丘,已破菩萨十重戒故,是谤三宝者故;而彼等诸大法师都不醒觉自身已是具足大恶业之破戒比丘,亦不检讨自身是否具有佛所许可广受利养之实质,而盲目营造世间名声以求广大眷属及随之而来种种 | admin 2019-03-04 |
![]() |
据《一切智光仙人经》介绍,弥勒过去值弥勒佛(慈氏佛)发愿名为弥勒,值佛说慈心三昧经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弥勒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国王及满朝文武得知此事,惶恐异常,急欲觅得此子杀之。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弥勒藏 | admin 2019-02-21 |
![]() |
前面两个人:第一种是声闻圣人,听闻而相信佛说的另有一个本识出生名色,当名色全部入灭以后还有本识常存,不是断灭空;因此可以无所恐惧而断尽我执,出离三界生死。第二种是缘觉圣人,生在无佛之世,不必经由别人开示,他自己推断出一定是有一个本识,才能有这个名色引生的十因缘、十二因缘法;因此他也愿意灭尽自己而不受后有,舍寿时灭尽自己而取无余涅槃。第三种贤圣可就不 | admin 2018-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