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无有障碍,任运度化无量众生,永无尽期;而且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种称号。佛地的报身,则是为了成熟地上菩萨而出现的他受用身,报身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经常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佛陀告诉我们的法,也就是出世间的真理,真是一贯道说的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从佛法理论与实证的角度看,一贯道最多只是相当于佛法中关于人天善法的部分,论其死后往生理天的境界,才只是欲界天里第二天的境界罢了,都还及不上色界天与无色界。一贯道所说的解脱,也不是佛法所讲的解脱,而其所讲的道—明明上帝老母娘—宇宙与人我的根源,也完全不是佛法所讲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文殊师利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更可以确定,如果有人否定了万法根本的如来藏是真实法,说祂只是方便说,因为这样的说法是违背佛陀的开示,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作为;即使是他身上披着佛教的法衣,但是他就连佛都称不上了,我们更别还傻傻地恭敬、礼拜、供养,继续称这样的外道假冒僧人为法师或高僧了。(原标题:表相出家众被称为第三僧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不仅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已,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众生的次法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开始的。世间人行善布施、造桥铺路、救济贫病、少欲知足……等内容,也都是次法所摄的内涵之一。闻法的人对佛陀演说的这些次法若能听受,信而不疑,才会继续为他传授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所执、断我执而出三界的法。但真实的佛法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在《杂宝藏经》当中有提到,佛陀如何度化贪欲很重的难陀比丘成为阿罗汉的故事。话说难陀比丘出家之后,因为心中仍然贪爱出家前的妻子孙陀利的美貌,而没有办法精进地修学;所以佛陀就用神通力把他带到忉利天,让他看到正在等待他生天的天女,各个天女的美貌都远远超过他的妻子;所以难陀就放下了对孙陀利的贪着,开始努力精勤地持戒修学,一心就为了想要赶快生天,和这些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佛陀在成佛之前,最后一位教他外道法的老师叫做郁头蓝弗,佛陀成佛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度的人就是他,因为这位老师曾经教导世尊证得三界中层次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定;可是佛陀用神通来观察,发现这个人已经往生到非非想天去了。佛陀又观察他未来天福享尽之后会去到哪里,结果发觉他将会下堕到地狱去。这是因为他在修深定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旁生众生在他身边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心,就是我们听闻之后,已经能够理解佛陀所施设的禁戒,是因为要保护我们不去造作重恶而堕入三恶道当中。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戒心就是我们自己愿意受持佛所施设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们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阿含经》当中,佛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佛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常常为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的人说:各位众生!您们应当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为这个缘故,您们应当努力精勤的布施,这样自己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12〈1序品〉中也说:菩萨思惟:众生不布施故,后世贫穷;以贫穷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佛法的基础——人天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佛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佛陀。并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诸佛菩萨会在这个世界帮我们安排适当的善知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善知识传授佛教给我们,这就是要相信有大乘胜义僧宝的存在。所以,在十信位中培植第一个信心的部分,我们要透过听闻以及思惟简择,直到能够深信有三世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实义菩萨,要怎么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我们就一项一项地来为大家解说。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实义菩萨不能没有最殊胜的法布施,否则的话又如何能够教授,远离诸恶增诸善法呢?因为佛陀说:菩萨当以四摄法来摄受,令众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我们再来接续前面,《优婆塞戒经》中的,佛陀又怎么样开示: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白话解释:佛陀跟阿难说:人如果培福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它本来只种下一粒果核而已,后来渐渐长大,却能结成无量的果实。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僧三宝中来的。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去除掉这些烦恼,这个最好的方法,就是佛陀这个佛法。因为一切有情在人间不能解脱,都是不知道自己的颠倒之处,不知道自己五阴原来是虚幻的,不知道这个不断地要觉知自我存在的这个识阴也是虚妄的,所以又宝爱自我的话,那么就会持续在三界中,或者说在欲界中,持续地让自己再受用五欲的这些种种财、色、名、食、睡诸法的话,那我们也让自己永远不能脱离欲界相应的烦恼,当然就是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五种盖障大致上来说,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盖以及疑盖,今天的课程当中,我们不针对这四类原因作太细的解释,我们用一些佛陀教导我们学佛所以能够快速进步的原因,让各位自己来体会一下,为什么我们学佛难以进步?其中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大家都知道世尊在世的时候,教团中最笨的人叫作周利盘特。在《增壹阿含经》跟《法句经》里面都提到过他,说到:佛在舍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佛陀所开示,要行菩萨道就要努力修集福德资粮,以求值遇善知识之摄受教导,并熏闻了义,令慧力增长故;应将所修世间善法的一切福德资粮、一切功德迥向给怨亲债主,并祈求佛菩萨加持摄受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皈命三宝,与我们一起修学佛法,同时也全部回向今世、后世可以亲证三乘菩提发起深妙般若智慧。因为这样如实勤于累积福慧资粮,诸佛菩萨及龙天能加以护持庇佑,善净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人如果培福的话,就像这棵树一样。它本来只种下一粒果核而已,后来渐渐长大,却能结成无量的果实。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僧三宝中来的。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