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们从这一点就可以很清楚体会到,修学佛法如果学错了法门、入错了门、拜错了师,不知道要以佛陀为师,以善知识为师;邪师所教导的邪知见,必将让我们成为外道——外于本心而求道,欝头蓝弗这一个不幸的例子,正是最好的明证。好,我们简单地作一个归纳:众生因为我见、身见的关系,每一天早上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就根尘触——眼根触色尘有眼识出生,耳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罗佛教王,被人通缉后现在化身为某某佛第三世,自称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最多顶尖王、仁波切们认证及祝贺的佛陀,自称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认证地位最高的古佛;他曾主张以神通境界为禅门三关的修证,以神足通之穿墙入壁为过重关。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是在吃饭的时候听了,后学保证你一定喷饭。试问:你会相信这样的佛陀吗?佛陀还需要人们认证吗?想必在电视机前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法如此,佛陀所传下的出世间法,乃至世出世间法又是如何看待勤奋的呢?在佛法中通常是用精进来代表勤奋的。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声闻罗汉不能够亲证如来藏,故彼之精进只能够成就阿罗汉道,而非是精进波罗密,并且,若无法亲证如来藏,也就无法明心,无法明心见道,就无法于见道之后之修道,更无法成就佛果;同时,也因为乐于声闻法而无大悲心,亦无亲证如来藏之明心般若智慧,所以无法摄受、无法住持佛陀,故无法成就真实之精进波罗密(以如来藏摄受、住持、摄受众生是一切大愿之依归,当精进修之,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法来度众成就佛道,而在度众的过程中而成就了自己,如是为了住持佛陀之正法,精勤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真是菩萨尊贵,无可饥嫌!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是因为菩萨具有菩萨性。什么是菩萨种姓?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学佛法,这是菩萨的多情,也是一切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那个时候都还是碎石路,时速大约四、五十公里吧!得要六个钟头才能到达,你想当年佛陀走路要走多久?想想看:人天至尊以双脚走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你想:佛的事业好干吗?不好干欸!(那时候如果有人很聪明的发明了一辆脚踏车供佛,那个功德可就真的很大啰!我以前常常想:那时候我如果懂得发明脚踏车来供佛,岂不是太妙了吗?)你看!佛就是这样走路二、三百里,为了利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阿含诸经中常常会看见:有时候阿罗汉会击椎——也就是打云板——打云板就是要召集所有的僧众;击椎的声音散出去以后,佛陀就以佛眼观察,就跟阿难讲:阿难啊!某某阿罗汉今天要师子吼了!我们都去现场吧。去到那边,等到佛一坐定,比丘僧也都集定了,那位阿罗汉就站起来说:某某比丘!你有没有诽谤我?谛说我是凡夫?他们心性倒是还好,有作的人就会承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看!佛陀教了很多忍辱的方法,随便选一样来用都得受用。“再说世间法上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我们做错事了,确实该骂;既然是应该给人家骂的,那就接受了。该被骂而不肯接受,那真是无耻。既然应该给人家骂,那就接受,接受了就没有瞋心生起。“如果是假骂,譬如他骂我是杀人恶犯,可是我没有杀人啊!那他骂的是那个杀人者,是别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洩,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有啊,瞿曇!那又怎样?」「婆罗门!你曾经準备餐饮,来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慧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更深一层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佛门之中,虽然大部分的人相信众生皆有本具妙真如心,但已经不能了解到佛陀所说的教法,它的真义是一心有二门,不知生灭门与真如门乃是一心的二端,真如本具妙功德性,所以会错误地执著一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09集一心二门(一)>余正伟老师(原标题:做人都做不好,还想作佛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关于如何让持戒得以清净,是佛陀一直不断重复的教示。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到这里,进一步告诉阿难说:当时的慈力王就是我释迦牟尼的过去生,而五个夜叉就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我从那时开始,生生世世都忆持当时发的誓愿,许诺成佛时要先度化他们,因此他们五人在我最初鹿野苑三转十二行,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时,就闻法而次第证得解脱果了。憍陈如等五比丘闻佛说法证解脱果,僧团最初成立,佛法僧三宝具足,开启了释迦世尊度化娑婆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释迦世尊为了教诫、教授娑婆五浊恶世不同根性的众生,于是就施设了五乘佛法;而佛陀施设五乘佛法中,最低的标准就是要让们保有人身;因为人者忍也。人活在世间纵然要遭逢许许多多违逆或顺适的境界,大多数的情境还是堪能忍受的;尤其是南阎浮提洲人有伦常观念,不像旁生道的畜生无羞耻、无惭愧心,因此能断除淫欲;又因为意识微细,所以思辨力及记忆力都很强,并且能够发起精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历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这段佛陀的开示中,大家要注意:供养有大福德的对象,是演说三种菩提,而不是单只演说一种菩提的人。说只有一种菩提,是指什么人呢?有人猜到了!当然就是印顺法师他们嘛!也是台南大愿法师等一类人,他们总是说成佛之道就是解脱道,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一切种智,他们说解脱道就是般若、就是实相。但是,如果照他们这样讲的话,那就应该没有三乘菩提,只有一乘菩提;而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意在令修行的人,不致放逸乱性,而造作恶行,所以制令不饮酒戒。这里所说的酒,包括一切可以醉人的酒;无论是粮食作的、果子作的、药物等作的、干的、湿的,都在戒禁之内。于诸酒不饮,即是守持不饮酒戒。《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己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我於爾時於彼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邊,聞於此語,心中不信,不生希有奇特之想。以我不取彼佛語故,不受於彼如來教誨。又自思惟:「但我斫此伊羅之草,有何果報?」心作是念。世尊!而我當時既造於彼波夜提罪,而不信有波夜提報。復不能捨此之邪見,命終已後,遂即生於長壽龍中,是故彼時為我立名,名伊羅鉢,伊羅鉢也。而我爾時,還於彼處迦葉佛邊,問彼佛言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