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性,以真如与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这就是菩提道。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 admin

2020-06-08

  辟支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大部分都是不说法的,可是他常常现神通。如果你有幸遇到辟支,供养他一斋,他就现神通,一般众生容易相应,看见他当场现神通的人就会相信他说的法义了,就觉得:学这么好,大家都来学因缘法,度的人也就多一点。可是辟支舍报时还是要入涅槃,不再来人间继续广度众生。大乘的法就不一样了,大乘的法分成两个系统,一个系统称为通教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学之正见一》<第07集我见、烦恼、五阴>正纬老师那什么是(声闻菩提所说的)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 admin

2020-06-08

  --------《法概论——菩提道真实次第》第二章第三节我见、我执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平实导师《甘露法 admin

2020-06-08

  你亲自证实第八识的真实与如如就是证真如了,就看见菩提道实证的正道了,这个时候就称为真见道;这时看见了真如这个真实理,是如理的真实看见了,才能够说是「如理实见」。可是当菩萨在第三转法轮的经论中说「真如是识之所显性」时,那到底真如是生灭、还是不生灭?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真如绝对不生灭。但真如如果是绝对不生灭的,请问:阿罗汉们入了无余涅盘以后,还能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之学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学人应该修习长养守护善根,我们大家应该这么做,。可是怎么样做呢?应该从正受三归依开始。从正受三归,五戒,菩萨戒,学习六度波罗蜜,戒定慧三学,以这样的次第来学习,来长养守护你的善根。因为善根是要守护的!要怎么守护----不允许恶知识、恶缘来误导我们。如果有的人觉得说,有的人也 admin

2020-06-08

  关于搭衣,三条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在古时候陀的年代,跟现在正好相反。刚开始时的僧团中,关于所穿的衣服,他们有贴身的衣服,还有出外穿的衣服,然后还有乞食应该具备的,或者要面见陀时应该具备的较好的外服。可是当时出家人的衣服,都是从尸陀林──也就是弃尸林,那边去捡来裁制而缝制的。也就是说,贫苦人家有人死了,用粗布包裹好了以后,就请背尸人(有些 admin

2020-06-08

  以触证领受如来藏为基础,以眼见性为基础,去熏习法无我,可以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如幻观为基础,去观察能觉知能作主的我,以及相应的各种心所有法悉皆如幻,可以成就阳焰观,发起圣性,远离自我的贪执;以阳焰观为基础,去观照法无我的熏习及菩萨道的修行,可以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地上菩萨的修道心,成就道种性。三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不发起,便 admin

2020-06-08

  《大乘无我观》七住菩萨的无我观,是以如来藏自体的对照,而经由观行来的;如果你进修到九住圆满,再修眼见性的法,因缘具足时忽然亲眼让你看见性,那又整个不同了,那个解脱的觉受又更强烈,如幻的这种觉受也变得更强烈。这个十住位的如幻观,不是由观行而得来的,而是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 admin

2020-06-08

  必须真正的证得如来藏,而进入七住位作无我观,及眼见性分明时才能具足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此为基础,才能修习十行位的阳焰观,这是有其次第性的。阳焰就是太阳晒下来,远处地面热气幌动不停,那个热焰好像透明的水,它会使得你对远处所看到的影像扭曲,那就叫阳焰。我们的色身如幻、世界如幻,可是我们这个能取的心,不断的在执着色身以及色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 admin

2020-06-08

  初回向位起,就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就可以消除掉——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道修行的障碍就可以消除掉,就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 admin

2020-06-08

  二乘人的阿罗汉、辟支所证的人无我,就是现前如实的观察:「我的五蕴是无常空,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是无常空。」缘觉乘辟支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 admin

2020-06-08

  什么是法无我?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人所观的还要详细,你观察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也观察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统统没有真实的我,也没有我所…这样如实的现观以后,于真如法性的人无我具足了知,也能于蕴处界一切法中观察 admin

2020-06-08

  一至十地菩萨所见的报身各各不同;初地的入地心菩萨见到的,不是真正的庄严圆满报身,而是从祂的庄严报身之中示现出来的一个他受用身,这个他受用身很庄严,很广大;祂坐一个莲花座,莲花座有一百瓣的莲瓣,非常庄严,祂会跟你教导百法明门。当你初地完成而进入二地的时候,你的正报身变大变庄严了,你的轮宝也变大变庄严了,你见到的的形相也会跟着变了;二地所见到的 admin

2020-06-08

  如果你所有的总持都能够念不忘失:告诉你的总持都在你心中,不会忘了;这样你就完成了法无碍的修学。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 admin

2020-06-08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心经密意》在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菩提道真正修行 admin

2020-06-08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在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 admin

2020-06-08

  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证得的一切种智——无生法忍,都叫做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进修到一切种智具足圆满了,无可再学了,才能叫做一切种智,这是地的境界。《心经密意》禅宗的开悟明心者,通达了别相智之后,要进入初地的时候所必须要通达的《楞伽经、解深密经、胜鬘经》,才能进入初地,这是属于般若智慧的一切种智;对一切种智有了部份的证知,就是初地菩萨 admin

2020-06-08

  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 admin

2020-06-08

  所以在很多部的经中,说: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有时又说:能取(的觉知心)与所取(的六尘),皆是自心现量。就是这个意思。《心经密意》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相分,其实是由如来藏,借着五色根去接触外五尘,而变现出内相分六尘来的。然后,见闻觉知的心,还有作主的意根,在这个内相分的六尘里面运作,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六尘,统统是如来藏所生的,都是依因与缘而出生的缘起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