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今天你听了,就要想:世间的人关心的事,都是以为他可以主宰的、都是眼前现下的事;而我自己呢,我关心的是事,我关心的都是尽未来际,至少我关心的是我舍报以后,会何去何从?这都不是一般人所关心的,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能够走我自己的道路,行我应该尽的菩萨行,世间人要的三界有,是他们的份,毕竟我有法为伴,有诸为伴,有大觉者作我的明灯,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有人说:“在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跟境界也有不同罢了。”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法会被误会,说&l 三摩地

2018-07-23

你必须要体认这个事实,不管你已经成安乐多久,不管你再怎么努力,众生永远是度不完的。你从这个时间点,你就要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你要甘愿于众生的懈怠性,你要甘愿于众生之自堕于众生性,你要能忍受众生的愚痴性。你不要一开始说话就想要教训人,因为你教训人,他也不会领情,你没办法摄受他;你要想,他们真的很可怜,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们这辈子完了,绝对不知道自己要 三摩地

2018-07-23

你要转过这个念头来想,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业果性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才可以自在地学,将来可以成;当我们都不去造这些恶业的时候,以后我们就会和这些恶果绝缘,这我们所领受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善的境界,这样不是很好吗?这样得到也才会心安理得啊!而对于以前的恶业,将来会产生的恶果,也当作是还债来想,乃至想想世间人说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们肯诚心忏悔,对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说,常跟随在你身边的神,从你受法的皈依开始,就有36位;乃至受五戒,每一戒有5位神,这样总共36+25就61。因此除非你不是真的想学,不然这些神就会跟着你,就61位。何况你今天受的是菩萨戒,这个是「不共二乘戒」,唯有大乘子真正能发、能持的殊胜戒,那这样的话,你已经没有办法数出到底有多少的神在你旁边了。因此在成就你皈依的功德的时候,他们大家就都已经知 三摩地

2018-07-23

所有全部的如来都很关心你,因为道同。那你知道全部的如来有多少?经典说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的数量那么多,就是没办法计算的意思。这么多,那每一位都很关心你,那每一位都会注意你。你如果要警惕自己不要贪取这种种的世间法的话,你可以想象:每一位如来都正睁着大眼来盯着你,这样你还贪取得下去吗?那我们说,这么多人,祂都有办法盯吗?当然有办法,因为经典说,如来可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你拿杯子看起来没办法利益众生,可是当你有回向心,就会有那个作意,你不一定需要念出来,你慢慢就有这样的作意,这样的话,你的作意,就跟你的无相念的功夫,慢慢是会一样的。因此当你走路没有遇到人,你还是可以不断地生起一个利益众生的作意,于「善作意」中安住,这跟二乘人的作意是不一样的。二乘人的作意就是最好你不要出现,当你出现以后,带给他的,他可叫作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在这些次法上,经里就也不需要特别一条一条地来讲。但是如果讲菩萨的科目的话,还是会有的,但是一般你并不一定会去意会到。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了生脱死,不是可以强迫每个人都来接受的。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 三摩地

2018-07-23

那戒行什么时候会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你会在二地的时候成就,那能不能提前呢?在道的进程中,这不是很容易的。可能呢,有人可以戒慧直往。戒,是说他的戒行很好;然后慧的力量也很好,并且可以直接往上。但是呢,另外一条路,我记得没错的话,好像叫戒定直往。那也就是说,戒你要成满,这样才可以往上,然而它还是没办法那么容易地让你如意的。因此你必须在二地成满之前,要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在谈法的时候,比较难知道说什么叫因缘果报,众生也常听说因缘果报,但你知道因缘果报有多么细微吗?因为因缘果报的意思是说,在你运作的当下,这个种子就重新种植进去,有的种子是已经显露祂的功能性,然后再回熏回去。不管你怎么去思维那个字眼,你的种子它是经过如来藏运作的,很快的又产生在里面。比如说,同样两个人做同样的事情,乃至百千万人做同样的事情,所 三摩地

2018-07-23

祂什么时候才会有念头?那个有,你也没办法想象,那是地的境界,那不是我们所能够了解的法界实际——「常乐我净」的境地。比如说,你长久以来,无始以来,不管以前多么遥远,永恒的、永恒的、永恒的过去,永恒的永恒,没有开始的日子,因为我们实际上是永恒的存在于过去直到现在,而且你会持续到未来。不管众生是怎么样,你还是个人一直在走。总有一天,我们在座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反省之余,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全然地无私无我,虽然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每一刹那都可以为了众生而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办法达到像如来藏这样究竟的境地;许多的时候还是不断地想为自己来作些什么,想要于世间法多要些什么;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可以像是这刚才所说的,来作些改变,调整自己的顺位,根据你所亲证的如来藏,或是根据你所了解的如来藏的体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的历程中,是希望 三摩地

2018-07-23

那如果当我们证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也就是说,你不能光是考虑你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因为陀说过:在我们还不了解这无上法之前,你所要的东西都叫作「可坏法,不可爱乐之法」,陀甚至用了许许多多的名词来警惕我们,不是只有用「无常」这两个字来形容而已,而是直接说这些我们曾经期待和爱乐的法都是肮脏的、污秽的,是能够败坏你身心的法,这些法 三摩地

2018-07-23

(文:六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社会慈善团体跟教一样,让我们净化心灵,发善心,做好人,行好事。那么在法中行善业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呢?陀告诉我们,的修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要一步步从基本的做人之道开始;法了做人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修学生天法的,然后才能再进到法的殿堂来修学。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 三摩地

2018-07-23

在《罪福报应经》中,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诵经、经行,不可以请人代劳,否则即使主法或受供的法师如法咒愿,功德也不具足;好比请别人代为吃饭,自己却不吃,自己怎能饱而不饥饿呢?如果所烧的香、清新洁净,将能得到一切种智,含摄一切法相。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漏尽明等三达智,而无任何障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戒这件事情呢?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就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学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就是菩萨的身口意行的准绳。如果一个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标准的,他就不会觉得这一条绳子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意行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法的基础——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