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除烦恼习气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多读佛经、多听法,多思维经中所讲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多思维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害处等等,然后对照这些去思维自己的各种习气是否正确,很多牵挂是否必要。慢慢地就可以吧一些烦恼放下,习气淡一点,定力也就容易进步,因为修定的时候心不那么散乱不定了。另外有些人,烦恼习气似乎也不重,定力也很强了,能够在未到地定中保持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漏尽通是智慧,只有佛门阿罗汉、辟支佛和大菩萨才能获得,不共外道。其他五通,佛门修行者和外道都可以获得。神通的获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报得的神通一般是前世修过神通,因某种原因而带到了今世。神通的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的。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修学神通,却一定需要定力。而且,定力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外,佛门中有句俗语,说定力在不同状况下的关系是静中十分,动中一分;动中十分,梦中一分;梦中十分,临终一分。虽然未必十分准确,却也可以说明动中修来的定力比静中修来的较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生活方式比现在简单,环境也比现在清净,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和条件去修静中定。同时由于人们心地单纯,攀援心比现代人要少一些,所以修静中定比较容易得力,定力也大多比较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禅是禅那的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止与观二法,在善恶法中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增上的;换句話說,佛法的俢证不能离开止观:止是心得決定、心一境性:观是善能分別、善能观察。若无止观並行,就沒有佛法修行可說了!所以佛說:三昧就是止,智慧就是观!!!(原标题:止观双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三摩地需要断夫妻正淫吗?亦即心与身俱不淫,如下列佛经所说?或是需要某一更深阶段才要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百千劫,只名热沙。………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妙悟、皆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及为了广利众生而求佛智心无退转的关系,因此能够在大乘法方面精进修行。因为要能救护各种根器及层次的众生,就必须要以无量的智慧安立众生于各种善净法中,因此就必须要求佛智,以便能够配合大悲心来救护一切众生;而在这当中,菩萨仍然要配合正知见深入了知。因为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轮转于五趣之中,因此生生世世互为父母眷属亲友,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缘的对象,所以必须要去善观这些眷属的因缘。同样情形,也必须要善观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有些人连三餐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起信论》讲记--论文:〖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众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八卷,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三:【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菩萨确实不好干,不但要修布施行,还得要不断的布施,永远都没有了期;一直到你成佛以后,还是继续布施,永远都没有了期。持戒也是一样,还是要继续严持不犯、永远不犯菩萨戒。修忍也是一样,一直到成佛时才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无始无明上烦恼的过程当中,会兼除一念无明的烦恼种子现行,对无始无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是可以一世精进而达到很难以思议的境地,你要去想,如来为所有的人天,无量人天所说的地狱天子的故事,从地狱到下辈子就成就十地菩萨,绝对不是说瞎蒙的,绝对不是说了就算的,那是真实有的,是在我们这尊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成就的时候,所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是距离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有的人离开地狱以后,成为天人,就在这求道的过程中,一下子跨越了两大阿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