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劝人修福很好,学佛的初期应修福,所以菩萨六度以修福为首要。乃至菩萨进入初地也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要修行法门,修福很重要。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经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我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丘们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就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中,可能要飞个五分钟、十分钟才发现,这时就再提一下忆佛念,专注在忆佛的净念当中;这样来来去去,渐渐地就舍离了对五尘的攀缘,而能够收摄心识安住在忆佛的念上。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息、念佛、忆佛、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参禅人他是以那个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常寂常照的心,他把这个心当作禅宗祖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裂,鲜血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罪人一看到舍利弗和目犍连,就赶快来哀求:两位尊者啊!我叫作晡剌拏,生前是作的传教士,毁谤佛法,所以遭受了这样的苦报;两位尊者如果回到南瞻部州,请告诉我的徒弟们,不要再把我供在塔里朝拜,这样子会更加重我的苦报啊!同时请你们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外面去看了五欲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及诸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来称述这个第八识真心阿赖耶识,也就是法界实相心。所以,禅宗实证的主要内容,都是要实证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为标准;因此,禅宗这样的实证内容是不共世间,也不共外道,就算是定性的二乘圣者也没办法了知。就算是证得俱解脱的定性大阿罗汉,这位声闻圣者也没办法了知;禅宗的般若禅的实证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好像用火来炙烧身上长的疮,只有让疮口越来越大;又如同鸟兽为了肉食会同类彼此相残;那五欲会烧人,就如同我们逆着风拿着火把;会害人,就好像我们的脚踩着毒蛇。而且要享受五欲之前,一定要花许多的心力和体力去追寻筹谋,得到的时候,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我们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的修养生息,而是对于佛道的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从佛道修学的内涵来说,佛菩提道及解脱道是佛法二主要道,称为二大甘露法门;因为这是能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因是禅定,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断诸众生贪欲、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接着佛陀说要庄严禅波罗蜜,事实上要修持禅波罗蜜,也是要庄严菩提。也就是说一个人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身有一个身体形象,所以参究的时候就一直希望看见佛的形象。或者把知觉心当作是真如,然后一直往知觉心里面去深入追求。因为知觉心不是真如,不是绝对,所以它就会相对的出现一些现象。我们心里追求某一些境界现象,魔就投其所好,引诱我们成为魔的眷属,所以会出现魔境。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介绍过见地正受之后,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二目,也就是定的正受。基本上一个念佛人在亲证自性弥陀以后,一定会有定的正受产生,假使没有定的正受出现,那一定是他悟错了,误会了自性弥陀,一定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错把这个生灭的妄知妄觉当作是自性弥陀了。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亲见自性弥陀的人,必然都会有定的功德受用出现。至于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