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南老师怎么说无想定的呢?他在《如何修证佛法》书里面的第一章、第一节就说:打坐修到没有语言妄想了,就是证得无想定。可是这个其实只能称为欲界定,并且欲界定还有善根发的内涵,他也还没体验过。欲界定的善根发,有个持身法;它会把你色身持住,让你不摇动,你不必用任何力气,坐着它就不动了。这个持身法第一次发起时,你会感觉到色身就像有一层薄膜护持着不动;譬如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土宗的寺院则是教你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死念头,念头很重就大声念,念头轻的时候就小声念。可是不论你是数息也好,念佛也好,始终无法把妄想断了。数息数得很好的人,他数过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之后,还是会有妄想出现,没有办法将妄想断除。有好多人--如某一很有名的寺院,他们有好多人学数息法,数了十几年,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妄想不起。这就是说,他不知道要从断烦恼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佛法门系列的节目,是按照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着的内涵来讲述的。我们现在的课程进度正进行到前资粮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在说明求生诸佛净土的三种资粮,也就是信、愿、行的部分。前面正礼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信与愿的部分;至于第三个资粮----行的部分,当中有两个细项,也就是事行的资粮以及理行的资粮。这两个部分,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要这样去度众生入无余涅盘来灭度他们,这个才是在「度众生」的事相上应该了解的真实义;佛说的是这个道理,而不是依文解义。-----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非想非非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佛子出三界,而能助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欝头蓝弗,跟佛当世的一个着名的外道,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有神通;他每天中午依于他的神通,飞行到王城接受国王的供养。结果有一天,国王有事要出城,他交代他的王女,也就是公主来代替他供养这个欝头蓝弗,这所谓的梵志,这一个有功德、有神通的修行人。当天欝头蓝弗如期一样的飞行到王城,从河边的大树林飞行到王城,来接受王女也就是公主的供养。公主依照当时印度的礼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如果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那么慧解脱的阿罗汉根本无法入涅槃,因为慧解脱阿罗汉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根本无法入涅槃;可是佛明明说慧解脱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由此可知:这三种阿罗汉都是用智慧入涅槃,而不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而且入了无余涅槃以后,不管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解脱的阿罗汉或者慧解脱的阿罗汉,他们的解脱境界都是一样没有差别&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俗所谓的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的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般若禅不是禅定(上)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的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的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的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的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数息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所以,所谓话头,就是话的前头。一句话在心中尚未升起,尚未形成这句话的语言文字的表述,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清清楚楚,心里很明白,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禅定者由于没有出世间慧,不能断我见,不敢舍弃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微细觉知心,所以无法进入灭尽定境界。换句话说:灭尽定不通外道,其余如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等禅定境界为佛门外道所共通。2、禅定次第与三界天的关系欲界定、未到地定与欲界相应。具备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同时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往生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