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总结受菩萨戒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在佛菩提道上迈步前进的真实义菩萨,为将来成佛作准备。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就佛道故。 -----微信公众号《真如与佛性》2016-04-27(原标题: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其它之重戒。“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十恶地狱。】(《普曜经》卷四)就是在说明众生出生五道的因缘:持守五戒不违犯的,未来就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就转生为欲界天人;如再修禅定,则生为色界、无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悭贪的就堕落为饿鬼;愚痴无明重,常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十不可毁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予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相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是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就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就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就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萨戒,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菩萨;唯有真正的菩萨他才能够成佛。所以受菩萨戒是成佛的必经之路,三世诸佛都受了菩萨戒以后才能够成佛,所以说菩萨戒就叫做千佛大戒。在家出家佛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上一集已经由正圜老师为各位菩萨讲完佛菩提简介,接下来由我再为各位菩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一、什么是菩萨?在讲解菩萨戒的受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就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都应该先对自己建立一个要约:‘这一些戒法上的善事,如果我不遵守实行,就一定要处罚自己。’处罚自己的事情,诸位从小到现在都做过,往往有人说:我如果没有好好做某件事,就处罚自己一顿饭不可以吃。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命的杀念,无论是自己杀,或教人杀;在方法上,用刀用枪,用毒药,势力逼迫等;只要自己蓄意想杀的人,因此而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凡是小戒,依照佛陀舍寿前的指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2)。戒经中规定新学菩萨应半月、半月诵戒,这个规定不属于重戒,所以依照现在的时空背景,依照小小戒可舍的精神,同修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聚集诵一次菩萨戒,是如法的。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净戒品)第十五〖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佛言:佛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还没有因缘受持菩萨戒,可以先自行于佛像前自誓受戒,等候将来因缘具足时,仍然应当依照菩萨戒经的说明,向已经受菩萨戒的菩萨法师、菩萨居士或菩萨僧求受菩萨戒。我们讲的自誓受戒可以不必诵戒相、不取相为戒,因为这是对已经明心见性的人而言。明心见性的人过去无量生必定常常受持菩萨戒而不弃舍,因戒体从来不失的缘故,所以今生能够明心见性。今生已经明心见性就获得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