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摩诃蜜一听,犹如晴天霹雳,焦急地问:佛陀!全国上下凡是见过他们的人,没有不称叹的,为什么只有佛陀说他们丑?摩诃蜜又问佛陀:那么世间上的人美好的标准是什么呢?佛陀回答:我认为目不贪色,耳不听恶声,鼻不嗅香,口不贪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念恶,手不偷盗,口不出恶言,不贡高绮语,待人谦虚,懂得布施,信仰佛、法、僧三宝,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美。外表的好不能称为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僧人,年轻人对僧人说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话,别人批评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道:不就是几句话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吗?僧人听了微笑着对年轻人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好多人包括这个年轻人都围在了这个僧人的旁边,准备听僧人讲故事。僧人顿了一下开始讲故事: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可是有一天这个狗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中对福田也有所分类,有分为二种福田:第一是悲田,就是慈善事业,救济孤苦贫穷,都是属于悲田;第二是敬田,恭敬、尊重、供养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师长,都是属于敬田。也有将福田分为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这三种。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和尚;那功德田则是,从最初只知道佛法修证方向的这个向位的修行人,乃至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十方诸佛,这个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行十善业道时,方便是上品的,做了很多方便要去行十善业道;可是正在做时散心而做,所以变成根本为中品;善业道完成以后心中有后悔,就是成已的下品,譬如善业道做完以后说: “我昨天供养了一位僧宝五万块钱,好可惜!”这就是成已的下品。供养了以后应该欢喜,才会是成已的上品。若施设了很多方便、很努力去筹钱:这就是方便的上品。做了供养时心中又打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依止力者,谓归依佛法僧宝,亦不弃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决定灭彼罪等。」佛言:「慈氏!是为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2这里所说的四力:一、悔过力者:由于往昔所造诸恶业习气种子无量无数,存于阿赖耶识中,此恶业习气种子随时都可能会现行,所以我们要破坏它,不要让它现行;又往昔曾经于诸亲友作过很多伤害之事,成为怨亲债主,这些怨亲债主都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就具足了两舌以及破和合僧的根本罪与方便罪。后来果真让他挑拨成功了,双方从此没有办法再和合相处,这就是两舌的成已之罪。如果两舌兼有破和合僧的话,这可是菩萨戒中的极重罪啊。学佛的人对于这个部分,应该要特别小心,要谨慎口业。在谈过妄语、两舌之后,我们继续来说明什么叫做恶口。在菩萨十重戒中有故嗔,这故嗔和恶口有关系。大致上来说,恶口有两种: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见正直,无诳无陷,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4修行十善是往生净土正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受之后就不管佛陀怎么说,也不管法界里面这个律则的运作是如何——也就是他们也不管因果的律则,不管因果的道理;乃至于对佛教里面的三宝其中的僧宝,他是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的这个戒律之中,都不可以有这个淫欲的,可是他们是要超越这个,所以他们是要实修双身法。而这个双身法跟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这个不淫戒是相违背的,他们一样要违背它,而说是超越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某人所造的恶业是过恒河沙数阿僧祇劫之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只有佛能知道。阿罗汉最多只能观察以前的八万大劫事嘛!八地、九地的大菩萨们,若能看到以前三大无量数劫的种种事情,就算很了不得了;可是以前恒河沙数无量数劫的事情,他们也没办法观察;所以因果的究竟了知,是佛地才能究竟的,乃至等觉菩萨都还有所不知的,因此不能从表相来看待某些事情,就开口乱讲话,否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此段《广论》乃是依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所说抄袭来的。有六种业道比较重,六种是:加行、串习、自性、事、所治一类、所治损害。《广论》随学者在此处就要特别注意了:一、以加行故来说——如果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及阿僧祇世界诸佛剎土。一切如来并诸菩萨当共证知。此大呪王是不思议法。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能除罪苦障真实不虚。尔时诸天大众闻说呪王。皆大欢喜顶戴奉行。佛说拔除罪障呪王经 (原标题:佛说拔除罪障呪王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捨。喜庄严故。见修善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者扫洒僧地。八者扫洒佛塔。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以是十业。得端正报。(6)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一者于诸众生。起嫉妒心。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恼热。三者见他失利。其心欢喜。四者于他名誉。起嫉恶心。五者见失名誉。心大忻悦。六者退菩提心。毁佛形像。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八者劝人修习少威德业。九者障他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受之后就不管佛陀怎么说,也不管法界里面这个律则的运作是如何----也就是他们也不管因果的律则,不管因果的道理;乃至于对佛教里面的三宝其中的僧宝,他是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的这个戒律之中,都不可以有这个淫欲的,可是他们是要超越这个,所以他们是要实修双身法。而这个双身法跟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这个不淫戒是相违背的,他们一样要违背它,而说是超越它。那像这样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能不能消业是对于法有没有信受,对于佛教这个三归到底有没有真实了解;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果这一点没有办法信受,不论找谁来消除业都很难,纵使是一时可以,可是将来还是会苦果降临,而且后来的苦果会更重,因为所要背负的就是前面后面一起叠上来。对于归依僧来说,许多人认为,僧就是目前出家在寺院里面修行的僧,才叫作僧;如果是在外面,这个寺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行十善业道时,方便是上品的,做了很多方便要去行十善业道;可是正在做时散心而做,所以变成根本为中品;善业道完成以后心中有后悔,就是成已的下品,譬如善业道做完以后说:我昨天供养了一位僧宝五万块钱,好可惜!这就是成已的下品。供养了以后应该欢喜,才会是成已的上品。若施设了很多方便、很努力去筹钱:这就是方便的上品。做了供养时心中又打妄想:这个僧宝到底有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陷,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 (原标题:华严经十地品护持十善业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要有智慧分辨,别因为起嫉妒他人有德、善行的心,而去造作谤佛、谤法、谤僧的地狱恶业,还以为自己为佛教行善行!真正善知识对我们的法身慧命是会照护的,不应对其有缘来作善教导的人起忌妒、忿恚想。祝愿各位菩萨: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42集慎莫嫉妒人之善>卢正娴老师 (原标题:慎勿嫉妒诽谤,招致后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老人听了百丈禅师这答话,当下就大悟,立即就礼拜说:“我已脱免野狐身了,就住在百丈山后,冒昧地乞请和尚您用僧人死亡的仪轨,来替我送葬。”百丈禅师于是命维那击槌告知大众,用斋后要为死亡的僧人送葬。大家听到了都议论纷纷,都想著:“咱们整个寺院上上下下大家都平安,涅槃堂里也没有病人,为什么要为死亡的僧人送葬呢?”用斋后,百丈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范围比较广,以食物来讲,你买了榴莲、牛排、猪排来供养僧宝,都属于圣所遮物;或者洋人的健康素食中常有五辛的葱蒜等物,那也是圣所遮物,不可用来供养三宝。乃至供佛时,辛香类的蔬菜也不许用作供物,譬如说萝卜、芹菜都有辛味,所以也不许用来供佛。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