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前阵子上网买香炉,才知原来还有供养貔貅招财的,为何不改供养佛、法、呢?东方深受佛敎熏陶,每人或多或少都有因果观念,但我觉大都只是知道而不深信。一个深信因果的人,会去买水晶洞?貔貅?同事说他哥哥买了一大堆的风水用品,只要听说摆了什么就可发财,就亳不犹豫购买,一个大水晶洞可要几万元哪!对父母却不怎么孝顺,真是愚痴。经上说光布施给畜牲就可得百倍报,何况 三摩地

2018-07-22

知玄年少时,有一次在长安京都挂单,遇到一位人名叫迦诺迦,当时这位人长疮,全身发出恶臭的味道,很多人一闻到这样的味道,非常厌恶,所以远离他,也不请医生为他治疗;只有知玄怜愍他的病苦,主动去照顾他,为他去除疮病,直到他的病好为止。后来,迦诺迦尊者感激知玄的恩德,对他说:未来如果遇到灾难的时候,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山上有两棵大松树并立,那就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三宝是佛、法、,或觉、正、净。「觉正净」就是代表了世间人们希望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觉」∣最彻底的觉悟。「正」∣一切正知正见和「净」∣清净的言语行为和心念︶有人洁净不生疾病,这是从慈心的修行中得来。「慈心」是一、要对众生仁慈如母亲爱子女,二、要对世间受苦的众生起悲心,想令他们解脱,三、要心中常生欢喜心,四、要能善于卫护自己的心念,不犯一切︵恶念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时,庵婆婆梨女信心清净,譬如净洁白毡易为受色,即于座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见法得法,决定正住,不堕恶道,成就无畏,而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如是再三,唯愿如来听我于中为优婆夷,自今已后,尽寿不杀、不盗、不邪婬、不欺、不饮酒。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佛陀遇到初次前来学佛的众生,不论对方是男众与女众、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中有提到常不轻菩萨正因为如此的作为,所以得到了广大的福德而早成佛道,而那些在当时毁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却在两百亿劫之中,都无法遇到佛法三宝,然后还有千劫的时间是在阿鼻地狱中受苦。这些过去毁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众生,到了无量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最终仍然是被佛陀所度化了,一同在法华会上听受佛陀开演妙法。接下来的床座施以及房舍施,也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三宝,就是指佛、法、三宝。我们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归命三宝,来供养三宝,一定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并且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假使有人想要求明心见性,但是却不归命三宝,也不供养三宝,而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悟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乃是释迦世尊以及诸佛菩萨成佛之钥,假使不信有三宝,不能依止三宝,不至诚恳切的供 三摩地

2018-07-22

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 三摩地

2018-07-22

当年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自己修建庙宇广供众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言无有功德。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2

」舍利弗就問:「那孩子,你願意出家嗎?」婁沙迦就說:「像我這樣不幸的人,有誰願意收容我呢?」然後舍利弗就把這個小孩帶回團,讓他出家。雖然婁沙迦出家了,可是因為業報所感,他的缽裡面只要放入一湯匙的粥,旁人就會看到這個缽裡面的粥已經滿出來了,所以就不會再給他東西了,因此婁沙迦從來沒有吃飽過。縱使如此,婁沙迦在舍利弗的教導之下,證得了阿羅漢果。當婁沙迦 三摩地

2018-07-22

很难懂,对不对?人又问他说:如何是不会?他说:牛胎生象子。看来也是放过了,可是实际上他已指示入处了!所以说,凡夫不会,就永远是凡夫;凡夫若证如来藏而知道这个不会诸法的圣人心了,他就是圣人;但这个转凡证圣的人所知的,却是对凡圣都无所知的如来藏。假使所悟的圣人心,是能体会种种圣凡诸法的意识心,那个自认为是圣人的人,其实只是一个凡夫罢了。这意思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2

六念的前三法是念佛、念法、念。能忆念佛,忆念法、忆念,表示此人于三宝信心具足,已经生起正信,过了仰信、迷信的阶段了。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乃至念凡夫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 三摩地

2018-07-22

若人受三坛大戒已,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是人名为声闻,不名菩萨。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声闻戒为次要受持,是人得名菩萨。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合名菩萨,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讲记佛说戒师还应该为戒子说明:如果 三摩地

2018-07-22

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是断善根?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出佛身血,这都叫作断善根。如果不造这五个大恶业而造其它小恶业,还是-可以先生禅定天,然后再求补救;但是造了五逆而断善根,空有定力仍无法往生色界的,所以定共戒的三世定戒在退失禅定时舍,也在断善根时舍。还有三个时节因缘会舍掉定共戒:第一、舍身时舍,因为禅定是意识心相应的法,舍报后另外新生的下一世意识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