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过我们回到佛法的真正的义理来说,我们说所有的关于因缘果报这些事情,其实早已经完全函盖在所谓的如来藏里面。这个如来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比方说有人把祂叫作第八识;因为人整个的心识不外乎就是八个识,那么如来藏就是第八个识。有另外一个呢,也把祂叫作金刚心。为什么是金刚心呢?正因为祂历经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会因此而受到牵动,并且还能够顺利地执行因缘果报,所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教所谓的因缘果报,特别是因跟缘的这个说法,实际上一方面,我们完全承认三世的关系----三世之间的连结,所以我们说,作什么因,到最后你一定会因为这个因而承受了什么样的果报,这个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却不是,因为助缘的关系,使得我们对于业因所呈现的果,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改变。所以我们讲,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恶的跟无记的;那么善、恶跟无记尚且有轻重的差别, | admin 2020-02-21 |
![]() |
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有因有果,而且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缘果报的。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 | admin 2020-02-21 |
![]() |
并且从前面的讲次里面,各位观众应该都有印象,我们在佛教里面谈的是因缘果报:过去世会形成现在世的业因,并且这些业因会经由现在世所遭遇到的各种境界,加上现在世我们自己的心行决定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果。所以原则上来说,在既定的业因的前提之下,其实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很高的机会可以来改变业因的。可是,正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轮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知道 | admin 2020-02-21 |
![]() |
这所有一切因缘果报,都是自己起心动念之所招感,是自己之所造作,并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干预、给予这样的果报。所以佛陀就诵了一个偈颂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法句譬喻经》卷1)佛陀说完了这个偈颂,国王、大臣们了解到一念善恶心起,祸福确实会如同偈颂所说, | admin 2020-02-21 |
![]() |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因缘果报,这一世的相聚,也只是因缘的聚合,因缘坏散时还是得分离;因此,对于眷属,该付出的,就付出我们该尽的义务;责任都尽了,其余的就不须过度担心、执著。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没有智慧的光明,也就是对于世间种种法,以及对于五阴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误以为这些都是值得珍爱执著的,无法看清这些法背后 | admin 2020-02-21 |
![]() |
例如我们这个银河系广大世界的出现,就是这个银河系中所有众生的共业因缘成熟了,所以就在虚空中出现这个世界,然后我们这些共业有情就陆陆续续生到这里来,该受苦的受苦,该受乐的受乐,因此因缘果报就历历分明显现。譬如在《佛地经论》卷六中的开示:【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佛地经论》卷六)这里所谓的 | admin 2020-02-21 |
![]() |
例如我们这个银河系广大世界的出现,就是这个银河系中所有众生的共业因缘成熟了,所以就在虚空中出现了这个世界,然后我们这些共业有情就陆陆续续生到这里来,该受苦的受苦,该受乐的受乐,因此因缘果报就历历分明显现。譬如在《佛地经论》卷六中的开示:【如器世间,随有情业增上力故,阿赖耶识共相种子,变生种种共相资具,为令有情广大受用。】这里所谓的共相种子指的就是如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佛法不会妨碍到世间的这个法啊!所以因缘果报既然是如此,就代表诸法一定是出世间法所出生的啊!世间的法它本身没有出生性,我们从刚才的父母生小孩的这一件事情,这么简单而几乎在我们周遭都可以看到了,就可以用这样来作说明,当然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一切诸法它没有真正自体性,以及出生万法的功能体性啊。------《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01集如来真义(一)>正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探究各种无法正确解释生命现象的说法,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正确的八识论之核心知见,也缺乏因缘果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正知见;因此形成种种对于生死现象的不同说法,让一般大众产生混淆与无所适从。因为知见架构错误,以及所作的观察不完整,譬如:以六识论的架构来探讨心识,或只限于欲界的范围来看六道轮回,或以局限在现世因果的观察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离, | admin 2020-02-21 |
![]() |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那有情要互为父母子女需要哪些条件呢?《瑜伽师 | admin 2020-02-21 |
![]() |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从佛法三世流转、因缘果报的角度来了解,家庭眷属互相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想想看: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够互相成为父母、眷属和子女呢?这当中一定有相当深厚的因缘在里面,也有许多修行的功课含藏在其中,我们如果能够先建立这样的观念,许多教养子女上的难题,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说明如何教养子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中所 | admin 2020-02-21 |
![]() |
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人有他自己的因缘果报,这一世的相聚,也只是因缘的聚合,因缘坏散时还是得分离;因此,对于眷属,该付出的,就付出我们该尽的义务;责任都尽了,其余的就不须过度担心、执著。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明,没有智慧的光明,也就是对于世间种种法,以及对于五阴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误以为这些都是值得珍爱执著的,无法看清这些法背后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在世间法就是因缘果报,如果是白话说,就是报应,就是相应于此身的诸行,所产生的果报就称为是报应。不过也不要那么难过,因为我们只要能够力求忏悔,就能将过去生的业力、种种浮现起来的业力,予以消减。如果只是还是怨天尤人,不在真正的烦恼上的本因来着眼,而却想说:为什么我辛辛苦苦扶养我的儿子,他却结婚完以后,遇到媳妇就变了?在埋怨东埋怨西,这样反而就延宕了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父母最好都能学习正法,有坚定的信仰,深信因缘果报,以清净的身口意行作为孩子的榜样,以慈悲喜舍的修为来教养孩子,若能如此多管齐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使孩子不仅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乃至可以和父母共同修学佛法,迈向成佛之道。------《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9集佛教徒应该如何教养小孩呢?>张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刚刚所念过的经文就是说:那样心性的众生,会因为他这样子的恶心行跟恶口行乃至恶身行不断地亏损、伤害众生,因为这样子的业--身口意行的业报----的原因,虽然他当世不会马上受报,可是隔了一世或是乃至后后世,因缘果报成熟了,以是因缘,命终之后他会堕某一大地狱当中。虽然不是无间地狱那样的苦,可是仍然要先在地狱当中来酬偿过去世所造作的 | admin 2020-02-21 |
![]() |
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维。从他闻法是说,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世间人的作法就是想办法去改变眼前他所不喜欢的境界,用尽各式各样的方式;乃至于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用尽了一切的的手段,想办法把眼前的境界改成他所喜欢的境界,这就是世间人的作法。但是这种作法呢,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了这个苦,因为接下来的这个后世,还有无量的苦在等着他,所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苦的道理。那么再回头,如果是用改变境界这个方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对于三界法能够了知其出生的根源及因缘果报与缘起道理,而这其中包括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的完整观行,因此当然是可以具足大乘三三昧,然而菩萨却是不离三界法,而能够发起大愿来利乐众生以及成就佛道。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门》<第095集 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 正国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现在有的人说,为了要环保,所以不要烧那么多金纸,那干脆开阴间的支票,支票上写有大金额的纸钱,代替燃烧大量的纸钱,这如果从世间法的环保角度来讲的话,倒也是解决环保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你烧这个阴间的支票上去的话,这个阴间的支票他能用吗?阴间的支票,还是属于见取见,因为阴间的众生,他还是依照他因缘果报的福德,来受用他所应该受用的资具,所以你烧这些东西给他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