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此是经律具载之历史事实,由此可知:阿罗汉尚且不免误踩虫蚁而致虫蚁殒命,何况修证粗浅之声闻出家初果人?何况诸在家初果人?行路时尚且不能离地四寸,何况耕地之时能令虫蚁离犁四寸?绝无是理也!又,佛门中往往有人私下传言曰:「阿罗汉走路时,离地四寸,所以绝不会踏死虫蚁。如果有人行路时,不能离地四寸,而自称是阿罗汉者,其人即是大妄语者。」然而此说有理乎?无理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精进的初果人,一定会设法努力求取升进二果乃至四果,不可能只为了名闻或利养而故意造作忘恩负义、背弃佛教胜义僧的行为,何况是继续佛教胜义僧乃至胜义菩萨僧?如何是佛教中的解脱道胜义僧?就是已经亲证解脱果,也能帮助自己实证解脱果的证果者;不论是身现在家或出家之相,都是胜义僧。这个认定标准,不论是在阿含圣教中,或是在理证上面,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解脱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hē)谏(jiàn)驱摈(bìn)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瞋恚盖。三、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惛沉睡眠盖。四由违背毘钵舍那故,立掉举恶作盖。五、由违背于议无倒决择审察诸法大师圣教涅槃胜解故,建立疑盖。】所以,所说的性障消伏,不是说断除,而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含经》中就记录着:有一次,给孤独长者去礼拜佛陀,佛陀问:‘长者啊!你在家中一直在布施贫困的人吗?’给孤独长者回答:‘是!世尊!我一直在城中四处广行布施贫困,也在家中布施给贫苦、一切来求的人。世尊!我经常念想着,要布施给野兽、飞鸟、猪、狗等动物,不会起这个要给多少、那个要给多少、这个该给、那个不该给这样的心念。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沉不住气!这是同修对我的指责!有天,在家里,看到同修又将木板床打的一个个洞似的,已经跟同修讲了好多次:不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可以选择放在其他的地方。您若要将皮带放在床上,就轻一点放,这样皮带上的铁片才不会敲打在床板上,使木板上出现一个一个的凹洞。结果同修根本不把我跟他讲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代社会龙蛇混杂,很多的出家人、在家人、半僧半俗、非僧非道的大师大德,听说这位大德功夫深呐、有神通呐、持戒精严呐、不倒单呐,名闻就传开了,几百万几千万的利养就进来了,接着盖起富丽堂皇的道场,圈地自成一派来了!第三种,是为他属故,而行布施,就是拿属于别人的东西来布施,这是属于偷盗的行为。佛经上讲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这一种是心术不正的布施,所谓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经中开示,都不会去深入思维整理,对真善知识所说的,还会去听闻思维及整理吗?还会去探究什么是三乘菩提的内涵吗?既然都不会深入去思维整理,其出家人不就成为粥饭僧了吗?由于一生无成,枉费信施四事供养,未来只好入牛胎马腹来偿还信施的债了;其在家人只能空过一生,只好随业在三界轮转生死了。如果佛门四众不贪著利养,殚精竭力在法上用功,去听闻真善知识所说的,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它又说了:道之所乐,所乐,或是所乐,所意乐的、所喜欢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厌恶的;而世俗人所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淫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如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门中有句话说:在家人爱重,出家人见重。这句话对愿意精进修行的人来说是个警语,因为一个真正有心要出三界的人,对爱的舍离是能有决定性,但问题在是否能得到真善知识的教导之方,而不会落入恶见、邪见。在现今整个佛教界的氛围来说,真的有困难度,现今又有多少道场能依于大乘见道来为初果的较量呢?所见或是落入六识见或外道化,每天汲汲营营的都是增长僧俗二众的世俗习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瞋,就是他会发起很大的脾气来,也会产生辱骂,可是呢他不会想要这个人离开他;就好像一般人在家里看到夫妻两个人吵架,吵得非常凶,但虽然吵得非常凶,也不会想要把对方赶离自己的这一个家。我们在看到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哪一些的原因造成他的生气?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面对这一个境界相起了分别心。一般来说,这个分别心的起行,就是他对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家佛若能远离以上三种恶业,进一步爱护生物,布施资财,宣扬,已婚在家人保持正常的夫妇关系,出家人则为终身不淫,这就是正业。五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也即是远离邪命。世尊住世的时代,社会上有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亦即是指以五种不正当的职业诈欺诳惑众生为手段来维持生计,此即是邪命而活。佛应以正当的资命方式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家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不是声闻种性的缘故,所以菩萨四果有时示现出家,有时示现在家。乃至菩萨初地、十地、等觉都可能示现出家在家的形像。度了无量的众生,可是心里面并没有觉得自己度了无量的众生,不做度众生之想。他在三界之中自己自主生死,断尽了世间的执着。因此他的解脱境界的修学已经完成了,已经亲证了。走过了这条解脱之路,所以他的解脱知见已经具足了,已经完毕了,所以又名毕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以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解了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炫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学,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思考「我要不要学佛?」若是想学,要去哪个道场或团体?或是自己看经书?要先学那个宗派?看什么经书?要不要皈依?受戒?要拜那一尊佛菩萨?我比较喜欢某师父,可是他的法好不好?他有没有悟?听说他没有悟,可是他是那么有名的大师,应该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在家的四向五果十地菩萨。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永离断常二见,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从此这位菩萨初果,依道共戒而住,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他的见地,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但是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白話解釋:「第三種布施是言辭施:對於父母、師長、出家修行人與在家修行人,凡有所言說皆是溫言軟語,不口出暴厲惡言。這樣布施的人,他捨壽以後,未來世受身時,他是言辭善辯而了達;凡是他所言說的話語,眾人普皆信受;未來成佛更得四種無礙的辯才,是名第三種布施的果報。」平實導師著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p229-230「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要利益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大宝积经》卷90也开示:唯有无生法忍的菩萨——指初地满心以上的在家或出家菩萨,可以作头目支分布施;这种布施,是为大布施、极妙布施,这种布施不是无生法忍地上菩萨以下的人,所能办到的。而且佛开示,在家菩萨财施有两种:有外财布施,指的是财物等布施;内财布施,指的是护持正法而牺牲身命等布施。以上可得知,佛在教导菩萨行布施时,会依众生学习佛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