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对于学术界喜欢着墨批评大乘佛法,实在是不知如何置评;以众生心性贪染五欲,不受诸圣教诲,于五蕴中起诸我见,更生我所见解,如是生诸我执,我慢不离;即使善知识在前,亦是无法生受。所以世间有情毁辱圣教,事常等闲,无可更道;然诸出家众剃染求道,舍诸家亲,孑然行止,孜孜勤苦,誓志宏扬圣教,宁可万年孤灯,要受如来圣典,亲蒙旨意,不敢大言以为世间法;若不得旨趣,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要度众生便算是大乘僧;然而于大乘经典中已经明白宣示:一切「真正的僧」都必须要有果证,在果证之前,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这就是佛法对于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卷6:【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到了: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最后又说到了: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那个时间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信因信果就会相信二乘的四圣谛、大乘法的第一义谛必定真实有,当然就会努力清净自心,三归依就会更清净了。最后要相信世间必定有得道之人,也必定有让人证道的法门;有人绝不相信,特别是土城老人走了以后,而我们刚刚出来弘法时;当年我想要把法送给别人,他们还不相信啊!他们认为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得道了,不管是解脱道、佛菩提道,都没有人能得。我太直爽,心想:我信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归依三宝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蜜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善知识说每天供佛就能够有三乘菩提实证的资粮!因为每天供佛的人,自然听到别人在说佛法就会有欢喜心,这样久了心性转变,实证大乘菩提的资粮就会逐渐!大善知识教导我们说连新衣服都可以供养,新的西装甚至新的洋装都可以供养,因为说不定有冥界的众生需要,佛菩萨为了要度他们也可以给他们使用。所以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家里供佛或是在讲堂供佛,供佛前都要有个作意说:「我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盘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则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只有在不可以断灭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真正的契符到佛陀所说的断我见的真正意义,并且从此才能踏上正道,甚至在修学大乘法,碰到大乘法的空义的时候,也不会把空当成是顽空,当成是灰飞烟灭,一切都没有实质的意义的存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学佛之正见一》<第07集我见、烦恼、五阴>正纬老师 (原标题:努力工作赚钱,样样满足,能远离烦恼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佛菩提道是含摄解脱道在内的大菩提道,八正道当然也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应知应学,只是更赋予了大乘法的意涵。我们先来看看八正道各个的内容,再从中了解佛教对于职业的看法。八正道第一正见,就是能明见、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实理。第二正思惟,就是既然有了四圣谛真实义理的正见,就要进一步思惟而使智慧能够增长,心无邪念。第三是正语,就是时时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大乘的见道者,已经超过了声闻初果,函盖了声闻初果所断的三缚结,那当然供养他们也是无量报;乃至初果向上所有的果位,最终布施给佛陀,将来也当然是更为增上的无量倍果报。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想:那我要去哪里找这种四双八辈见道的菩萨来布施?如果会这样想,那就又变成了世尊前面所说的布施择福田,那就会变成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实导师在书中就继续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多数的凡夫只希望受乐而避苦,所以绝对不会想要把该受的苦提前来受;但是深信因果的菩萨想法就会不一样,会认为造因受果是无法逃避的,造作了恶业就该要受报,能够提前受,早点了结这段恶因缘,所以会坦然欢喜的面对,何况提前受该受的恶报可以转轻,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关于定业可转的道理,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的〈师子吼菩萨品〉当中,有作过更详细的说明;在这段经文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这一个广行六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哥哥他所修学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他不注重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那我们再看下去,这个哥哥就说了:应该要再行六度,然后坐禅念定(这里的坐禅念定并不是通于外道的四禅八定,而是以禅定这样子的静虑的般若波罗蜜;以静虑跟般若波罗蜜合在一起这样子的静虑,才能够叫作静虑波罗蜜,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在佛教中,尤其是在大乘佛教中,却不是只是从表相来看待众生,因为法界众生的立足点都是平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涅槃实际,每一个人的真如法性,每一个人的如来藏,都同样是《金刚经》所说的非身,都是大身,都是平等;也是在这样大平等之中,才能够容许三界六道各种不平等表相的存在与改变。依这个平等法——非身、大身,然后有人去造作恶业,而受报为这个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婴儿长大后,于一亿里地区之中推行大乘佛法,并引导度化乡里的民众广修供养、行菩萨道。因此之故,所谓:正便亿千出之,一邑里能为室舍,安诸施以道,菩萨所入如是。由此可知,想要未来世有富裕的果报,就是今生努力布施,而不是一直赚钱把钱财积聚在身上,应该要学此篇故事中的菩萨或古今中外的大富豪一样,把大部分的财产拿来救济众生,如此未来世还是一样富裕;并且我们也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佛教徒是否可以参与政治工作这个问题,从大乘菩萨道和二乘解脱道分别来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二乘解脱道主要是要克期取证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所以除了维持色身的基本需求之外,其余的时间就须大多用在经行、禅坐、专精观行、思惟法义上面,以看穿世间五蕴十八界等法的虚妄无常,努力证得初果,断除我见等三缚结,乃至于证得四果阿罗汉,出离三界,安处于涅槃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人于事相上当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累积许多的福德资粮,当修证大乘般若的时候,才有因缘遇见真正的善知识。然末法时代真善知识难寻难觅,凡夫众生不具择法眼故,全赖往世所植福德因缘始得遇见亲近真善知识,亦能亲近无上正等正觉微妙。为求开悟明心之学人当努力修集三福德:一者布施,二者修定,三者修除性障。若能具足如是三种福德,不问修道时劫远近,皆成久学菩萨,能超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四处,不应寄付!二、在家人较富裕,进阶分配资产-分成四分-一分自用(25%),一分作本營生(25%),二分供养(50%)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犹如大国有一长者。其家豪富财宝无量。于多劫中父子因缘相袭不断。修诸善行名称远闻。是大长者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础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乃至未来世都能有好的福报;如果想进一步解脱生死也是要靠这些福德,甚至进而想要追求大乘佛法的明心见性,也是需要这些次法福德之修集作为基础。事实上,正确地修学佛法是可以让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解脱,福报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的。而佛法的内涵就是宇宙实相的一切智慧,但要实证佛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这个实证如来藏以后,发起了大乘的解脱功德受用。因为大乘的解脱功德受用,不同于小乘的解脱功德受用。大乘的解脱功德受用是,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断除烦恼,可是却知道涅槃的本际是什么,你知道自己随时随地都住于涅槃本际中;可是虽然自己具足种种烦恼,却已知道说何者何法是涅槃本际,涅槃本际的不生不灭,以及你这个生灭有为的五蕴染污的烦恼,你都完全清楚。所以这样的情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