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关于把这个假我当成真实我,它的状况有很多种,诸位观众可以参考本节目中其他单元的详细介绍;以上我们概把真我跟假我作一个厘清。也了解说,祂们都是无我性的,这个是佛法修行上的非常重要的关键知见。事实上,世界上有种种错误的外道知见,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为六十二种外道见,这些外道见都是以身见为本,身见就是说对真我跟假我他没办法正确的认知,因此落入虚妄想之中 admin

2020-02-18

名是五阴中不属于色法的四阴,也就是受想行识;色是五阴中之色阴,属于有形质之法,色的体性即是四地水火风。《楞严经》对于五阴的论述,首先强调了,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法性,五阴是第八识如来藏藉由五种妄想所变生的。五种妄想有:坚固妄想、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幽隐妄想、颠倒妄想,由坚固妄想变生色阴,虚明妄想变生受阴,融通妄想变生想阴,幽隐妄想变生行阴,颠 admin

2020-02-18

从上述的简略说明五别境心所法的功能以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八个心王当中能拥有相应五别境心所法所有功能的心王,只有识蕴所函盖的意识及前五识;而意根只和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别境心所法中的慧心所相应,而意根的了别慧又极差、非常地低劣,只能了知法尘的变动,对于法尘境的小变化,祂的容受力是非常的。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就能够了解,譬如有一个小孩,一个婴儿在充 admin

2020-02-18

一般的外道也有许多三摩地,也就是种种定的说法,但那不是佛法所说的三摩地;在佛法中所说的三摩地或是三昧,致上可以分成:一、世间三昧,二、出世间三昧,三、世出世间三昧,这三个层面来作说明。第一、世间三昧:一般是指四禅八定的修证,是佛弟子所修,但也通于外道修。在四禅八定的修证过程中,意识所缘的定境法尘是没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符号等,是无相的;甚至 admin

2020-02-18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admin

2020-02-18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将以世亲菩萨所写的《乘百法明门论》中的偈,来说明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要阐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偈是如何说的,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乘百法明门论》)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说,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都因八识心 admin

2020-02-18

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惛沈、掉举等八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法,有四个法,包括悔、眠、寻和伺。那什么叫作心所法呢?所谓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 admin

2020-02-18

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随烦恼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乱、惛沈、掉举等八种。第六类则称为不定心所法,有四个法,包括悔、眠、寻和伺。那什么叫作心所法呢?所谓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 admin

2020-02-18

致来说,这信等善十一法,可以说都是修行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观念。总合来说,信、精进、轻安、不放逸等四个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确、乐观、勤奋的价值观;而行舍和不害,则可以消除人们的暴戾之气,长养慈悲的胸怀;无贪、无瞋、无痴等三法,称为三善根,则可以使人从根本上去除贪、瞋、痴三毒,而不会去造作身口意三恶业,这样就可以免除未来无量世的痛苦果报;而惭和愧两个法 admin

2020-02-18

世间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不义而取,心无厌足;由于贪的强染着势力,驱使有情不断的起惑造业,以至于轮回三界无有出期。以上介绍的是贪。继续说明第二个根本烦恼:瞋。什么叫作瞋呢?瞋就是瞋恚、愤怒。也就是说逆境当前,由于不顺己意,所以脸上就显现出愤怒的表情,五官肢体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说,面红耳赤及青筋外露、暴跳如雷、怒目直视等 admin

2020-02-18

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其发生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较随烦恼为窄, admin

2020-02-18

以上所说睡眠会使行者心识暗昧障碍修观,因此说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于欲界有情的异熟果报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后脑皮层会呈现微弱且自动趋向休息的状态,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修补,所以适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导弟子们:初夜、后夜经行禅坐,中夜小眠以开智慧。虽然如此,但仍然是不可以贪着睡眠的。由于多眠会产生许多过患,譬如会影响身体 admin

2020-02-18

扶尘根即是可见可对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胜义根则是不可见而可对,能以意识觉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于头部也就是脑。这五根由阿赖耶识藉意根、无明及父母四为缘而变生,是阿赖耶之所缘境;阿赖耶识依这五根缘外五尘,变现出内相分五尘,为意根所触。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 admin

2020-02-18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admin

2020-02-18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法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法,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admin

2020-02-18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两种心所法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admin

2020-02-18

更详细地说,应该是脑这个胜义根,意识才能够存在。也就是说,人间的有情要进入四空定的境界,除了必须依靠意根和阿赖耶识之外,还得依靠人间的脑这个胜义根,才能使意识现起,也才能以这个意识进入四空定的等至位中。如果没有这个脑胜义根,例如:打一针麻醉剂,让这个有情失去意识,即使他醒著的时候,能够进入四空定等至位中,这个时候意识也都会完全消失、昏迷不醒了 admin

2020-02-18

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分别是他空,不是真实的自我;也就是依本体如来藏而说为真实自我,五蕴等一切现象都是缘起性空,这就是觉囊派所弘传的他空见中观,完全符合乘佛法的真实义。觉囊派于两位祖师笃补巴以及多罗那他时期,在西藏曾经盛极一时,可惜后来被达赖五世利用政治势力彻底消灭。......《庄严论经》卷6开示说: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admin

2020-02-18

乘的通教菩萨又分成两种。一种是菩萨的阿罗汉。可是他因为对于修学第一义谛的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他碰到的是修学声闻法的一些善知识,所以他所教导的都是属于二乘声闻所修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于蕴处界依于四圣谛来观察,然后断我见、断我执;可是对于乘法的修学,他就没有因缘来修学。这里我们就要稍微提一下,为什么通教菩萨他有因缘修学声闻、缘觉,可是他为什么没有 admin

2020-02-18

佛陀有一年,祂在结夏安居的时候跟众说:我今年是要到天上去结夏安居,想一起到天上的人请跟我来,我要去忉利天。于是佛陀就到忉利天为母说法;随行的有许多的阿罗汉,他们用神通力就到天上去一起听法、一起结夏。等到回来以后,就有人赞叹如来,说如来能够在九十天中为母来说法。佛陀就说:我不只是这一生为母亲来说法,我过去生也是这样来拔出我母亲的苦难啊!在以往的时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