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是孤立无援;因为他的世间眷属、法亲眷属都会很多,这样子菩萨道也就会更快速地成就。所以我们要布施以及供养的时候,别忘了多劝一些人来共同成就喔!佛陀又说:【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欢迎大家收看《菩萨正行》的节目。在前面几集当中,余正伟老师为大家说明了菩萨在行布施行当中,许许多多因缘果报的道理。接下来,我们今天要说明:法施的内涵、法施的殊胜、以及法施的果报。来让诸位菩萨了解,法施之所以胜于财施的道理。而且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所以希望诸位菩萨在财施之余,也都能够随缘随分的去作法布施。关于菩萨应该要行财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谈谈: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法相。上次说到,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七个法相中,谈到第五个法相:获菩提心。讲的是在亲证了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会分证解脱果,而这两者其实是汇归于唯一佛乘之中的。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不需要挂念果报的大小,就随缘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 (原标题: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接着又依布施时,财物、施心以及福田大小,这三种状况的差别不同,分为五种情形来为我们说明未来世产生果报的差别不同。佛陀开示说:【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的人应该是要这样子想:我因为过去世布施少,所以这一世福德就少;为免下一世的福报还是继续少,所以如果遇到福田、大好福田的时候,无论钱财再怎么少,也都要把握机会种福田啊!因为这样可以改变未来世继续贫穷的果报。在《贤愚经》当中,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穷困的老妇人,她是一位大长者家中的奴婢,有一次她拿着水瓶,要到河边去装水,她想到自己一生的劳苦,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是孤立无援;因为他的世间眷属、法亲眷属都会很多,这样子菩萨道也就会更快速地成就。所以我们要布施以及供养的时候,别忘了多劝一些人来共同成就喔! (原标题:自己布施不如劝人共和合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大乘佛菩提道,是依万法的本源—本心如来藏—为根本的,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本是寂灭性、清净性、涅槃性,是出三界法,本无一法可得;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这才是真实的出家,当然就不会再着相,在世间法的分别、比较上来用心;所以说大乘的法道,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眼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所证得的解脱。(摘录自平实导师著,《邪见与佛法》,页14-15,佛教正觉同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佛陀道理不是这样,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如果外道这样讲,那还要继续跟外道问:到底你的理论是什么?【复应问言:汝身我异,身受饮食被服璎珞;妙食因缘得好色力,恶食因缘得弊色力;是好恶色若属因缘,我何所得?若言我得,忧愁欢喜,云何不是异作异受?譬如有人,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羸瘦,见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外道听到佛陀这样说的譬喻,认为还是说子中先有芽,只是说这个了因有差别,所以又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中这么说:【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犹如然灯,明多见大,明少见小。是义不然。何以故?犹如一种,多与水、粪,不能一时一日增长人等、过人。】《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一段对话里面,外道继续说他认为:子中还是先有芽,种子里面还是先有芽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不对的!所以佛陀说应该要反问他:到底有没有布施者以及受施者呢?有没有呢?若外道说施主、受施者、受乐者,都没有的话,都是无常!这样的话,我们就要问他,举个例问他:九二一大地震、四川大地震、日本海啸、菲律宾的海燕风灾,到底有没有布施的人?有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讲说:那这样子就是有。就说:布施就是布施,接受布施的就是这个觉知心我。因为他们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部分我们先举一下《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有一段,来为大家解说。这论里面这么讲:【以见富人悭惜,贫者能舍,此人起如是心:若实有施者,悭人不应富,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悭来久故。复生疑心:此能施主不应贫穷,何以故?以其先世习施来久故。彼人虽生如是邪见,而义不如是。】《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钱财很爱惜,舍不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无边,所以这个福不管是多么广大,一定会因为这个生死而用掉。因此应该要为断生死而布施,应该要在布施的境界中,来断除系缚在三界中生死的这些贪悭烦恼;不是要求世间的受乐。同时要来观察,纵然富有像转轮圣王能够拥有四天下,他能够受用胜妙的五欲乐,还是没有知足的时候。就像波斯匿王他当了转轮圣王,可是仍然对他的库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要经常观察,在世间如果有这种持戒多闻的法让大家学习,有的人因为来受持佛戒不犯戒行,乃至于乐于听闻佛法中的正解脱的法要;因为这个持戒多闻,这种因缘的势力让他能够随着所听闻的正知正见,也能够修学断我见、断我执,乃至最后获得四果的解脱果——阿罗汉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这样得阿罗汉果的人,是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这个地方的布施,其实是已经意味着菩萨一定要熏习大乘法,修行菩萨道成佛的这个道理。成佛的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皆有这个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以这样一个实相的道理来熏习,让自己能够建立正知正见,知道行菩萨道这条路,是应该要怎么样来累积自己的福德、累积自己的智慧。当要累积自己的福德的时候,不能只是累积世间的福德,一定要能够有出世间的福德;要有出世间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