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瞋、无明(愚痴)。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即为修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为:一、财物布施:斟酌自己的财力,随分、随缘、随力做一些财物布施。二、无畏布施:随因缘力量施予某些众生无畏、无有恐惧。遇到有缘众生须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三、佛法布施:自己虽尚未悟,仍应将已知之佛法随缘接 三摩地

2018-07-23

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对治贪以及悭,那么就不能修持清净的戒行!因为会为了要贪爱与自己身财相应的名闻利养,而有时候会未悟言悟、未证言证,想要急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想要急于成为法主,同时就引导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业,还以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结果却是犯下严重的过失;这个是菩萨在行持布施中,所必须要注意的内容。因为如果不能对治贪悭,不能真 三摩地

2018-07-23

不要因为怕那些名师难堪,就不说他们误导众生的法有错;你不说,他永远会以为他真的开悟了,他就永远落入大妄语业里面;那他就不懂得要忏悔,那舍报时节到了该怎么办?你要为他们想一想啊!譬如印顺导师把七识、八识否定掉,说阿含没有讲七、八识;我在这些书里面把他指明:阿含有讲,是他读不懂。那这样,他未来就有机会求证;求证过了,证实自己讲错了,就有机会忏悔谤法的重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至心持戒,当然不会妄语骗人,当然来世的果报就是说话让人家很容易信受而听懂。有的人想要说明一件事情,可是讲了老半天以后别人都听不懂,就是诳语的果报。如果能说诚实语,从来持戒不犯,就有智慧把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世间法如此,演说佛法时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大师讲了半天的法,人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我们简单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大家听了都能懂。譬如涅槃,你们看印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是以证得这个定心,而自以为是证悟禅宗的内容的话,那他是以定为禅;这样以圣人自居,那就成就了自己大妄语业,未来舍寿时候下地狱才是冤枉啊!因此,古今有很多很多的邪师,是以定为禅,误会一场;因为他们不知道禅宗开悟的内容乃是般若智慧,而不是禅定。因为般若智慧乃是无境界法、无所得法,般若智慧乃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但是,禅定的内容却是有境界、有所得的法。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是以证得这个定心,而自以为是证悟禅宗的内容的话,那他是以定为禅;这样以圣人自居,那就成就了自己大妄语业,未来舍寿时候下地狱才是冤枉啊!因此,古今有很多很多的邪师,是以定为禅,误会一场;因为他们不知道禅宗开悟的内容乃是般若智慧,而不是禅定。因为般若智慧乃是无境界法、无所得法,般若智慧乃是究竟了义的佛法;但是,禅定的内容却是有境界、有所得的法。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中多少的关节处、善巧方便处,还得有善知识的开导,所以如何能起慢!更何况有一点点的功夫成就就自称是佛、大觉者、是究竟者,这都是大妄语业;会有这些大妄语业,探究起来,不离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都是一切粗重系缚的根源。因此在修学的一个过程当中,如何能够依着自己的定力,看到自己见、爱、痴、慢的起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当中,看到自己以及众生相对应自己身、 三摩地

2018-07-23

佛子于此中住,若无见地者,便自以为已证空性,谓为圣人,谓此为出三界,便成妄语,入三恶道,不离轮回。当知此定中之微细了知心仍是意识,非真空性。佛子住于无所有处定中,又复检窍深观;乃知此定中虽无所有、无所缘,而有了知之心能知此处无所有、能知自心无所缘;而此了知之心缘无所有,知无所有,仍不离能所——能知无所有之心,及所知无所有之境;是则未离想阴 三摩地

2018-07-23

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非俱解脱无学而方便令人误信自己为俱解脱无学故。-----《楞伽经详解》第二辑(原标题: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 三摩地

2018-07-23

七种意识所住的境界相,都属於三界中的境界,而无想定与非非想定也是三界中的境界,为何却不说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而只说是意识之所入?如同前一节中所说,慧解脱阿罗汉对此都有真正的了知;若对此二入处不名为识住处的道理无所知,却自称是慧解脱阿罗汉,当知即是大妄语人。九证法是从另一层面来说八解脱:【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 三摩地

2018-07-23

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输毘陀灭摈驱出。佛闻是事语诸比丘:汝等莫说输毘陀是事过罪,何以故?是输毘陀前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寿五百劫,以是故说一念中知五百劫。输毘陀随心想说无罪。】(《十诵律》卷59)其实如果我们从这段完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是因为这个输毘陀,他说他一念之间,能够知五百大劫中间的事情,可是声闻人都反对这件事情啊!其他的比丘就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们刚刚一路听来,当然就知道了,他并不是如实语,他是因为神通丧失了,而才讲了这样子一个妄语。那欝头蓝弗失去神通以后,离开王城然后又去接受百姓的顶礼供养之后,回到他原先修行禅定的地方,他开始选择一个寂静的树林的一个角落坐下来了,开始想要修回,回复他原先就已经证得的非想非非想定;很不幸地因为是树林、是河边,结果水里面的一些鱼虾、这些鳖、这些乌龟,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祖师,生前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死后却被人渲染成有禅定、有广大神通,而且变得很伟大,有第二佛陀之称,那是不诚实语,是误导众生的大妄语业。因此有一位意大利学者图奇对这样的说法产生质疑,在他的书本上这样写着:简单地说,所有关于这个人的记载,看起来都是模糊不清,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于这个人德行的记载,关于赤松德赞以及佛 三摩地

2018-07-23

千万不可误解为已经开悟,更不可对人宣称自己已经开悟,否则就会犯下大妄语业。但是,这些定境的出现也是好事,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点定力,已经有能力慢慢离开平时散乱攀援的状态,坚持下去,定力带给我们的帮助和受用就会逐渐显现。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这些定境出现的时候,不要心生恐惧和担心,也不要因为修定出了境界而心生骄慢,以为自己定力很了不起了,也不要贪着这些境 三摩地

2018-07-23

同时,由于他自认多闻,慢心很重,便难于反观和修除自己的种种贪嗔痴习气,不但修行难于进步,性障甚至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容易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错讲佛法甚至谤法,自致大妄语业。因此,学佛而不修定,不但难以获得佛法修行的真正功德受用,而且还容易把自己置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求升反堕。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佛法修行,法门众多,而一切法门的修行均不离定学。禅宗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末法时代有很多的名师:有名的师父,有名的老师,在误导众生,陷害众生一起堕入大妄语的地狱业中。他们不断的灌输众生邪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一念不生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心,觉知心只要不打妄想时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佛性,真如与佛性没有不同。这样不断地误导众生,使得许多众生和他们一样陷入大妄语的地狱业中。还有人不断地告诉众生:没有第八识啦、也没 三摩地

2018-07-23

你某某写书出来,都把我推翻掉了,我现在徒弟都跑掉了,徒弟心中都想我是大妄语,这还得了!你某某真可恶!大家都说离念灵知是真如,偏褊你说不是,你就特别厉害?”所以起瞋了,因此他无法忍。他们如果能生起忍法,我写那么多书出来,也有十来年了,若肯接受我书中的正理而且好好去参,也许都已经破参了,都有般若智慧了。但是瞋心起来时,反正就是要对我骂到底,就是因 三摩地

2018-07-23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布施胜过慳贪;诚实胜过妄语。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那就变成三个善了;口就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口四我们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个善;然后我们意变成什么?我们不贪、瞋、痴,这样能够善守这十个善业,那又比五戒更进一步,就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 三摩地

2018-07-23

以《梵网经》菩萨戒来说,杀人、偷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瞋、故悭、谤三宝这十重戒,广义来说,都具有不违背解脱的意涵,因为造作这些违戒的行为,都多分少分缘于贪欲、瞋恚、愚痴、憍慢、怀疑、恶见六根本烦恼;也就是我见、我执、我所执的烦恼未断除所致。我们不妨举经典中的故事来说明:在《百喻经》中有一则譬喻的故事: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天有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